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江景,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日暮时江边渡口。 B.颔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由江中而岸上,井然有序。 C.颈联写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的群鸥,飞向万顷江田。 D.整首诗江中与岸上交替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栩栩如生。 2.有人说,温庭筠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②,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温庭筠,晚唐著名诗人、词人。②汉武帝逝世后葬于茂陵。苏武归汉,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 武帝园庙”,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 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是想象苏武骤然见到汉朝的使者时,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B.“古祠”一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写出了庙的苍古肃穆,表达了诗人崇敬追思之情。
C.颔联形象地写出了苏武牧羊绝塞时单调、孤寂的生活,环境、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D.颈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虽有些板滞,但“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试卷第1页,总15页
2.本诗歌颂了苏武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诗人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经西坞偶题 温庭筠
摇摇弱柳黄鹂啼,芳草无情人自迷。 日影明灭金色鲤,杏花唼喋①青头鸡。 微红奈②蒂惹蜂粉,洁白芹芽穿燕泥。、 借问含颦向何事,昔年曾到武陵溪③。
(注)①唼喋:水鸟或鱼吃食。②奈:果树名。③武陵溪:据《幽冥录》记载,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无法返家。后在溪边遇仙女,仙女款留二人半年。后世遂把“武陵溪”用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弱柳枝、啼鸣黄鹂、明灭日影、金色鲤鱼为全诗营造了声色并茂而又迷离惝恍的意境。
B.“芳草”一句诗人将芳草拟人化,意思是虽然人有情,对芳草喜爱欣赏,而“芳草”却我行我素,荣枯生长,不谙作者内心。作者触景生情,抒离家思乡之愁。
C.尾联一问一答,借“武陵溪”一典,点明此诗主旨。
D.作为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这首律诗辞藻华丽,称艳精致。但内容仍以男女离合之情为主。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作 温庭筠
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试卷第2页,总15页
①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2.《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杜陵:地在长安,此指长安。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三四句中的“鸡声”、“月”、“霜”照应了标题中的“早行”: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时上路,然而铺满清霜的板桥上已有了先行客人的足迹。
B.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温庭筠想起了梦中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野鸭自得其乐的场景。“杜陵” 之梦与“早行”之景,虚实相生,首尾照应,情脉通贯。
C.诗人王禹偁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试卷第3页,总15页
D.王诗第三联 “胭脂”与“白雪”对举: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第四联情绪由悠然转为怅然,拓深了诗意。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李征君故居 唐·温庭筠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 (注)李征君,温庭筠的挚友。征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从体裁上属于律诗。律诗通常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依次称首联、颈联、颔联、尾联,一般要求二、三两联对仗。
B.第一联展现了故居周围的环境:芳草萋萋,笼烟带露;树叶纷飞,柳条拂堤。 C.第三联承“无客醉”而来,抚今追昔,回想起当日宾朋满座、飞觞畅饮的欢乐情景,一切仿佛历历在目,而今故地重游,人事已非,神思恍惚间竟然迷失了路径。
D.尾联写自己乘坐的羸马熟悉道路,经过友人故居时就发出嘶鸣。直接描写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无限哀思。
E.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怀念友人的凄然之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2.有诗家评论:(温诗)写景如“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真令人谡(sù,风声峻急)谡在耳,忽忽在目(《戟酒园诗话又编》)。结合全诗,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这两句诗。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独怜③君。 石麟④埋没藏春草,铜雀⑤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试卷第4页,总15页
①
[注] 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后归曹操。陈琳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 他人成霸业之才。③怜:爱慕。④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⑤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________。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定西番 唐·温庭筠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
雁来稀。
定西番 唐·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
雪漫漫。
1.简要概括温词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牛词中抒情主人公“梦长安”的原因。
2.这两首词的结尾二句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抒情手法有较大差异,请具体说明。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李征君①故居 唐·温庭筠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 (注)李征君,温庭筠的挚友。征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从体裁上属于律诗。律诗通常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依次称首联、颈联、颔联、尾联,一般要求二、三两联对仗。
试卷第5页,总15页
B.第一联展现了故居周围的环境:芳草萋萋,笼烟带露;树叶纷飞,柳条拂堤。 C.第三联承“无客醉”而来,抚今追昔,回想起当日宾朋满座、飞觞畅饮的欢乐情景,一切仿佛历历在目,而今故地重游,人事已非,神思恍惚间竟然迷失了路径。
D.尾联写自己乘坐的羸马熟悉道路,经过友人故居时就发出嘶鸣。直接描写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无限哀思。
E.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怀念友人的凄然之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2.有诗家评论:(温诗)写景如“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真令人谡(sù,风声峻急)谡在耳,忽忽在目(《戟酒园诗话又编》)。结合全诗,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这两句诗。
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弹筝人 (唐)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凤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赠弹筝者 (元)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中弹筝人曾出入宫廷,侍奉君王,还曾教导过宁王音乐,表现出她昔日的辉煌。
B.“钿蝉”“金凤”是精美的首饰,但弹筝人丢弃了这些首饰,体现了她的朴素、大方。
C.温诗末句中的“泪”,既是为个人身世坎坷而流,也是为时代变迁、社会动荡而流。
D.虽然两首诗题材相近,但温诗侧重写弹筝人的身世,萨诗侧重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2.请简要分析萨都剌《赠弹筝者》最后两句的妙处。
试卷第6页,总15页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 (唐)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释)①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摩,一作“磨”。又名《泛兰丛》。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③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 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唐)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江景,并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日暮时江边渡口。 B.颔联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写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
C.颈联“数丛沙草群鸥散”所展示的画面与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万顷江田一鹭飞”则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
D.尾联诗人触景兴感,萌生遐思,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愫。 2.尾联诗人借范蠡辞官而去的典故,意在表达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7页,总15页
赠蜀府将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概括第一首诗诗人“倍惆怅”的原因。
2.温诗“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李儋元锡(注)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第二年春天,韦应物派人北上打探消息,探者还没有回滁州。李儋,字元锡,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曾托人问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试卷第8页,总15页
A.首句中的“又”字说明与朋友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B.作者“春愁黯黯独成眠”指作者满怀愁绪孤独入眠,而引起作者愁绪的主要原因是春天即将逝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不舍之情。
C.“世事茫茫难自料”指国家的前途难以预料,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渺茫。 D.颈联写诗人因为多病使他想辞官归隐;但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又不能一走了事的复杂心态。 2.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①,况自抱微痾。 无将②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①人瘼:人民的疾苦。②无将:不要。
1.“相望共星河”的“共”字,一说是“在”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十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雁 韦应物(注)
故园渺何在?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试卷第9页,总15页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注)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州后不久写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耐人寻味。
B.诗人韦应物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渺”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
C.“坐”即“因”,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解释一样。“寒塘坐见秋”即“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D.“一雁过南楼”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2.韦诗中的“夜”和赵诗中的“一”用得很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注】公元774年秋天,韦应物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
1.“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是千古名句,请分析所描绘的形象和寄寓的感情。 2.后人评价:“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突出诗人主观的感受,别有情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十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 韦应物
试卷第10页,总15页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C.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2.在《幽居》韦应物一诗中,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园闻蝉,寄诸弟
韦应物①
去岁郊园别,闻蝉在兰省②。 今岁卧南谯,蝉鸣归路永。 夕响依山谷,余悲散秋景。 缄书③报此时,此心方耿耿④。
[注]①韦应物,为京兆杜陵人,少侍明皇、亲历京国繁华;初入仕途,亦主要在京洛之地任职,后离京外任南谯(今滁州)刺史。本诗就写于此时。②兰省,即兰台。指朝延秘书省。③缄书,书信。④耿耿,老想着,心情不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郊园闻蝉”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寄诸弟”表明诗歌的写作意图。 B.前两联从时空两个方面构成对比,将两种不同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C.颈联写出了秋天黄昏蝉鸣的高亢悠远,这里的蝉是诗人高洁品格的化身。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由回忆“去岁”的美好写到“此时”的不安。 2.作者闻到蝉鸣后引发了怎样的思绪和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试卷第11页,总15页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遇冯著①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②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③花正开,飏飏④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①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②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③冥冥:悄然。④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
试卷第12页,总15页
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唐徳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②伊岸:伊水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广处入景,写伊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绿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开阔,与黄河相通。
B.颔联从细微处渲景,诗人的视角不断变化,远处的寒树,近处的乱流,由远及近,而且化动为静。
C.颈联诗人由眼前清廓景象想起了伊水边的破败孤村,而抬眼所见的南飞孤雁则恰似诗人自己。
D.本诗描写了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即景抒怀,所抒之情与前面的描写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观田家①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试卷第13页,总15页
①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③不自苦,膏泽④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作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晏:迟,晚。③劬(qú):过分劳苦。④青(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两句点明时令,正值惊蛰节气,一声雷鸣,一场微雨,使得万物复苏,草木一新。
B.第三句至第八句写春忙景象,农人少有闲暇,耕种田野,整理场圃,回家很晚。笔法朴实,不加夸饰。
C.诗歌不仅写农人辛苦劳作,还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再饥再累不觉苦,只盼春雨润土地。可谓勤劳质朴。
D.农人如此辛苦,却家无余粮,还要承担无尽的徭役。他们不堪重负,对诗人道出心中怨叹,令诗人无限同情。
E.这首诗虽写田家,但全无田园清新之美景,而是一幅幅人间惨状,作者为百姓代言,控诉世道的不公。
2.比较韦应物《观田家》与白居易《观刈麦》,说一说两诗在内容及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调笑令·胡马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全诗无“怨”,却句句有“怨”情,请概括具体内容。
试卷第14页,总15页
②
2.简要赏析“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的表达效果。
二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煮白石:《神仙传》中的典故,“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这里借指全椒山道士生活清苦。
1. 仔细品味这首诗,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有人认为这首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两个字是“冷”和“空”,请你说明理由。
①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参
一、 1.C
2.本诗是行旅诗,但并非只记述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而是另有深意。如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可谓“感慨深切”。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飞向万顷江田”错误。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写的是作者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故在“万顷江田”上飞翔的是白鹭,而不是“群鸥”,故C项张冠李戴。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题材内容和情感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然后回归诗句,注意意象和特征形容词,分析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诗前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是融山水与行旅为一体的诗作。尾联“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尾联借范蠡典故,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达出作者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这是作者人生失意后的无奈之语,故本诗“感慨深切”。 二、 1.D
2.歌颂了苏武坚贞不屈、心系故国、忠于君主的精神品质;诗人意在借古讽今:晚唐国势衰颓,尖锐,张扬民族气节,歌颂忠贞 不屈,忠于故国,是时代的需要。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D项,“虽有些板滞”表述错误,无“板滞”的毛病。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6
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歌颂了苏武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诗人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苏武精神品质”“深意”。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关键 “借古讽今”联系写作背景分析。 三、 1.B
2.奈树花开,颜色微红,惹来采粉的蜂蝶;燕子做窝筑巢,泥土中含有洁白的芹芽。这两句写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作者以乐景衬哀情,面对如此美景,抚今追昔,不由双眉含愁,顿生物是人非的惆怅。(如答“触景生情”可酌情赋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抒离家思乡之愁”不当,本诗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题主要考查情与景关系,可从写了什么景物,抒了什么情,景和情之间是借景抒情,还是情景交融等之间的关系。颈联“微红奈蒂惹蜂粉,洁白芹芽穿燕泥”描写了奈树花开,颜色微红,惹来采粉的蜂蝶;燕子做窝筑巢,泥土中含有洁白的芹芽的画面。这两句写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分析本诗的情感要结合最后两句两句“借问含颦向何事,昔年曾到武陵溪”来分析。由刘晨、阮肇偶遇仙女之事可知,温庭筠昔年似曾于西坞相识一女子,如今经过故地,虽然景物依旧,但该女子已不知所踪。飞卿欲再与佳人相会而不得,念及此处,于是心中不免惆怅。此诗前六句描绘了西坞的如画美景,后两句点明触景伤怀的主旨,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所以颈联主要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四、 1.C
2.①颈联,选取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关山”“烽火”“朔云”,描绘出了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
②尾联“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描写了“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宣泄出诗人的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7
内心凄苦与悲凉。
③全诗语言清新爽利,对回中道一带边塞景色的描写,颇能显现西北边境的苍莽辽阔与悲壮苍凉的情致。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说法错误,三四句,写“燕客”回忆身在江南与亲友相别的悲情场面,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除此二句之外,其余六句均极力渲染边塞景物。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的使用。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本题要求“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纯净”的意思,由温庭筠“花间派”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艺术风格,不难推断,“纯净”,一是指的选取的意象相对单一,没有华丽的陈设,二是语言清新爽利,据此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颈联,“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通过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关山”“烽火”“朔云”,写出了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尾联“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描写了“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宣泄出诗人的内心凄苦与悲凉。 五、 1.C
2.(1)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2)①借景抒情的手法。两首诗都共同抓住了富有时间、地域特色的景物刻画,情感自然融入其中。②反衬的手法。两首诗都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的寂静。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C项,“诗人王禹偁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对诗歌的赏析错误。诗歌的前六句用“菊初黄”“万壑”“晚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8
籁”“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一系列具有秋天特色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故选C。
2.此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以及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情感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来分析。解答手法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这是对诗句艺术手法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再联系意象注释和思想内容分析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该诗中间两联运用了多种手法,有视听结合、以声衬寂、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温诗通过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和尾联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表现思乡之情。“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王诗的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据以上分析两首诗在情感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温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诗歌的颔联使用了紧扣“早行”具有时间和特征性的景物,把情感自然融入其中;颈联中使用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枳树、槲树这样的意象扣住“早行”,景物富有色彩,传达情感。
②反衬(以声衬静)。用“鸡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
王诗主要运用了: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通过写景表达诗人悠然之情。②反衬(动静结合)。颔联的“万壑有声”写山谷之动,“数峰无语”写山谷之静,以“有声”之动衬“无声”之静,写出了山村傍晚的宁静。此联是从听觉表现。
③比喻。颈联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此联是从视觉、嗅觉表现。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9
①
④设问。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⑤视觉、远近。胭红与雪白,色彩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所以两首诗相同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反衬(动静结合或者以声衬静),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六、 1.AD
2.⑴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⑵颔联两句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出眼前所见凄凉之景:满院都是凋谢的落花,残月映窗,黄莺悲啼,更是透露出昔日共醉花前的欢聚情景,一喜一悲。回想往事,令人伤感不已。
⑶对仗工整、巧妙。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处士之孤独。
⑷用词巧妙。“落花”用“一院”来修饰,“残月”从“半窗”而窥得,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D尾联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羸马嘶鸣这个细节衬托出诗人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手法再赏析诗句,例如本题可以作答为,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七、
1. 七言律诗(律诗或近体诗) 咏怀诗(怀古诗)
2.①首联中,“飘蓬”可见诗人此时漂泊四方,蕴含漂泊无依之苦;②颔联“无主”“怜”表达了诗人对陈琳受曹操重用的羡慕,抒怀才不遇之悲;③颈联抒发了对明主识才的时代不再的叹息;④诗人感慨文章无用,不如弃文从武,抒生不逢时之痛。 【解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0
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主要考查诗歌有关常识,涉及诗歌的体裁和题材知识。诗歌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本诗共八句,是律诗。诗歌的题材,指作家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多种。本诗稿件题目、注释和所写内容可知是怀古诗。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解答本题,主要应分析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今日飘蓬过此坟”,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他的坟墓。“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可见诗人漂泊无依之苦,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霸才无主独怜君”,“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表达了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欲将书剑学从军”,生不逢时啊,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八、
1.温词塑造了一个皮肤白皙,性格温润,眉如柳叶,貌美如花,极度思念远在边塞 征戍之人的思妇形象。牛词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故乡而“梦长安”:“金甲冷,戍楼寒”体现 了边塞苦寒,主人公因戍边生活艰苦而梦回京都。“长安”代指朝廷,表达了他希望皇恩浩 荡,不要冷落了生活清苦的戍边将士的愿望。
2.温词结尾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此外还运用了借代 的修辞手法(“塞门”代指丈夫,“雁”代指丈夫的书信);牛词主要是运用寓情于景(借景 抒情)的手法 【解析】
1.分析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以抓住词中的外貌、神态描写;牛词中的“梦长安”的原因可以从词中的环境描写来分析。
2.温词结尾“肠断塞门消息”为直接抒情,“雁来稀”为间接抒情,同时“塞门”“雁”还有借代用法;牛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1
词结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同时“画角数声呜咽”从听觉描写,“雪漫漫”从视觉描写。 九、 1.AD
2.⑴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⑵颔联两句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出眼前所见凄凉之景:满院都是凋谢的落花,残月映窗,黄莺悲啼,更是透露出昔日共醉花前的欢聚情景,一喜一悲。回想往事,令人伤感不已。
⑶对仗工整、巧妙。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处士之孤独。
⑷用词巧妙。“落花”用“一院”来修饰,“残月”从“半窗”而窥得,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D尾联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羸马嘶鸣这个细节衬托出诗人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手法再赏析诗句,例如本题可以作答为,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十、 1.B
2.结尾两句运用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写了一曲终了,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既有知音难觅的感叹之感,还包括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以月光暗喻心事,以虚写虚,把难以描摹的听曲感受和心中难以排遣的伤心事,都托付给照进小舟的明月,意境悠远含蓄,留下无限想像空间,读来意蕴深长。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诗歌综合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针对选项,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2
B项,“体现了她的朴素、大方”错误。“钿蝉金雁今零落”中诗人以物喻人,借首饰零落来象征着绝代艺人身世的飘零凄凉,与朴素大方无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诗句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请简要分析萨都剌《赠弹筝者》最后两句的妙处。其次,从内容结构上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如有手法,则需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联系全诗分析解释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并辨明效果。
诗的三四句中的“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自己,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作者一再感慨、心中难以排遣的伤心事。既然知音难觅,且将一腔心事尽付与江上的朗月清风;这是劝慰弹筝者的话,也符合这首赠答诗的本意。当然,这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后面一句还点出了聆听演奏的地点是在小舟上,时间是夜里。后两句描写弹奏的场所和演奏所带来的内心触动,以照进小舟的江月来比喻心事,清风朗月扑面而来,有如顿悟的境界。后两句描写弹奏的场所和演奏所带来的内心触动,以照进小舟的江月来比喻心事,清风朗月扑面而来,有如顿悟的境界。 十一、
1. 古风(乐府、古体诗) 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解析】
1.此题考查辨析诗歌的体裁、题材的能力。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和律诗,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悉常用表达技巧,了解它们的特点及作用。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十二、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3
1.B
2.范蠡因与越王勾践难共安乐,因此急流勇退,放浪江湖。作者借此一是揭露了君主与臣子可共难而不可同乐的社会现象,二是暗寓自己的归隐实乃失意后的无奈,三是含蓄写出自己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达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选项,“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错误,颔联是“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么运用的,最后指出该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心机的人。 十三、
1.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蜀将一心报国,却被冷落;他人得封,蜀将却有功无赏。
2.温诗表达的是诗人为蜀将战功赫赫却不得封赏而滞居下位的惋惜和同情,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辛词表达的是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第一首诗诗人‘倍惆怅’的原因”,然后找到“倍惆怅”所在的位置,理解其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为何而“倍惆怅”。从诗中来看,诗歌尾联说“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由此可知,考生应结合全篇来分析“倍惆怅”的原因。从首联来看,“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这是说自己与蜀将十年前剑关分别,而这十年中世事变迁,“十年”暗露时光流逝之感,而“万事”则表明经历沧桑,这是“倍惆怅”的原因之一;颔联“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是说蜀将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频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但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与“犹自”构成转折关系,著一“滞”字,突出了蜀将的有功无赏,这表明蜀将一心报国,却备受冷落,这是“倍惆怅”的原因之二;颈联“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是写蜀将的文采武功,前一句形容蜀将箭法如神,后一句表现蜀将文采风流,但这样的蜀将却是有功而无赏,尾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4
联“灌婴韩信尽封侯”更是流露“倍惆怅”之意,他人才能功绩不及蜀将者均得封赏,独君犹自留滞不迁也,这是“倍惆怅”原因之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温诗‘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分别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两篇作品的标题、作者、注释、内容等来分析设题句子的情感。温庭筠颔联说“功名犹自滞吴钩”,从诗中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今功名不就还在下位滞留”,而结合前一句“志气已曾明汉节”和注释“公元82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可知,蜀将本就建立了功劳,本就一片报国之志,而现如今却依旧沉居下僚,字里行间充满对蜀将的同情和惋惜,而对于造成这一现状的朝廷则充满不满。再看辛弃疾的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此处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由此可知,辛弃疾在此表达了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的苦闷和压抑。 十四、 1.B
2.①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②因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黯淡;③抒发一个清直有志而无奈的思想矛盾的苦闷;④感激友人的问候,亟盼他来访。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B项,“引起作者愁绪的主要原因是春天即将逝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不舍之情”错误。“春愁黯黯独成眠”,是说诗人独处异地,与好友分别已一年,满怀思念之情;又恰逢朝政不稳,时局不明,他担忧国事,所以满怀春愁,孤独入眠。 故选B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哪些”意味着答案不止一点,因此解答时需要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再结合诗歌写作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5
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分点进行概括。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意思是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感叹与朋友分别后时光易逝;“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意思是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诗人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这一联具体写诗人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抒发了一个清直有志而无奈的思想矛盾的苦闷;“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意思是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倒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对友人的问候表达了感激之情,也表露出急切盼望友人来访的意思。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十五、
1.“共”字更好。(1分)“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以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的独处而想到已往的欢聚。(2分)一个“共”字,烘托出诗人极其寂寞的感受,透露出诗人深切的忆昔之情。而“在”字则无此意,表达效果较平淡,不及“共”字。(2分)
2.该诗抒发了诗人思念诸弟、勤政爱民的思想情感。(2分)①融情于景:首联两句借秋夕、银河之景,流露出思弟之苦;颔联中以“空斋”对“高梧”,更托出诗人思念诸弟的殷切心情。②直抒胸臆:颈联和尾联直接抒情——朝廷刚刚对“我”委以重任,“我”怕从政不力,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否则会使颜鬓苍老,岁月蹉跎(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解答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共星河”、“一叶下”、“归思多”,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及其表达技巧。前四句中“俱秋夕”、写出作者对诸弟的思念之情;后四句中“方用”、“况自”、“无将”等词,写出作者勤政爱民的思想情感。诗人在抒发情感之时,既融情于景,如前四句借“秋夕”“星河”“高梧”“空斋”之境,抒发思念诸弟的殷切心情。又有直抒胸臆,如后四句。“方用”与“况自”,为递进之语。意思是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从政不力,政事不严,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而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精力不济,就更不应该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6
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了。“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无将”,不要。两句意思是:夏天赴任,现在正值秋时,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言下之意,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十六、 1.A
2.①韦诗中的“夜”:“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周围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②赵诗中的“一”:“一”是一只的意思,一只大雁飞入南楼,而不是群雁,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大雁都知道回归,但诗人还没有回归,表达一种“雁归人未归”的乡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错误,两首诗都只有四句,应该都是五言绝句。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其次把这个字带入到诗句中去理解,最后是这个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的情感和所起的作用。
①韦诗中的“夜”:“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淮南秋雨夜”,意思是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②赵诗中的“一”:“乡心正无限”中“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意思是一只大雁飞入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7
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一雁过南楼”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十七、
1.古渡口边的茅草屋里,一位将老之人临窗而坐,面对着汩汩流淌的长淮水流和门前落叶飘零的已衰之树,联想起岁月流逝,壮志蹉跎,这两句不仅传神地表现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
2.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清幽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颔联和颈联写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以及在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现了李主簿衰颓、孤独、索寞的境况;尾联仍从李主簿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不舍旧情,仍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却别有情味。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形象的部分注意结合诗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分析性格特征,情感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人将老”“树已秋”“独过雁”“远来舟”“逢归客”“那能忘”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后人评价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 十八、 1. D
2. 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情怀。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8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随行,写出了自己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往。同时,交往的人物身份是“道人”“樵者”,体现了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故本题选D项。
2.试题分析:题干是“在《幽居》韦应物一诗中,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解答本题,要从手法方面进行分析。开头四句分别说到了“世人”和“自己”,用了“皆”和“独”二字将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用诗人的行为反衬自己的情怀;中间四句是在写景,粗笔勾勒,没有渲染,所以是白描,借以表现他内心的宁静;“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是在写诗人的生活,只与道人、樵夫偶尔交往,烘托了他生活和内心的特点。本题回答时要答出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内容分析诗人的“幽居”之情。 十九、 1.C
2.①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本诗是写给“诸弟”的,去年的郊园一别,归途漫漫,蝉鸣不休,诗人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尽寓其中。②对宦途失意的悲伤之情。去年听到蝉鸣是在朝廷的秘书省,可现在却卧于南谯,两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限宦途失意之悲流露而出。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闻蝉地点的转换,“去岁”到“今岁”,时光变迁,蝉鸣依旧,依托山谷中蝉鸣,把我的悲伤消散于秋景之中。④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听蝉声悲秋景,寄托于书信后仍然心情不安,为兄弟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而担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这里的蝉是诗人高洁品格的化身”错误。颈联“余悲散秋景”,意思是诗人依托山谷中蝉鸣,把悲伤消散于秋景之中,主要表达诗人闻到蝉鸣后的悲伤情感。 故选C。
29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闻到蝉鸣后引发了怎样的思绪和情感”,然后理解全诗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情感。从题目中“寄诸弟”,首联“去岁郊园别”,诗人去年的郊园一别,归途漫漫,蝉鸣不休,表达出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去年“闻蝉在兰省”,如今“今岁卧南谯”,去年听到蝉鸣是在朝廷的秘书省,可现在却卧于南谯。今昔对比,表达对宦途失意的悲伤之情;“去岁”到“今岁”,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此心方耿耿”,写出诗人听蝉声悲秋景,寄托于书信后仍然心情不安,为兄弟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而担心,表达出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 二十、 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错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本诗首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还是一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砍除。其寓意即谓仕途不遇,心中不快。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但是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用叙事方式进行描写。“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它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励朋友。它的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转,读来似乎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像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它的感人,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有叙事,有抒情,但是没有议论。 故选A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0
二十一、 1.A
2.①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②以“花正开”寓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理解、同情、体贴)。③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朋友情深意长)。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错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故选A。
2.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句含意。读懂全诗,精读颈联,首先要了解颈联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注释和主旨,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花正开”、“燕新乳”分析其蕴藏的含意。“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该联的字面意思是: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花正开”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二十二、 1.B
2.①诗人告诉洛阳的僚友们,“我”的心就像这大河上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②诗人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即使到滁州赴任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济世之情、奋斗之志。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伤感、苦涩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化动为静”错误,颔联描绘“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应是化静为动。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是“诗的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首先,要理解诗的字面意思,“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是说“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做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其次,根据诗句之意描绘画面,揣摩诗句要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1
表达的意思。再次,根据全诗内容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情感。他看到的眼前的景象,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荒凉冷落;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却济世无望。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无奈寻求精神自由。 二十三、 1.DE
2.内容上:①都写了百姓的勤劳质朴,劳作的艰辛、繁忙。 ②都写了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③都表达对农人的无限同情,对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惭愧和反省。
风格上:语言都浅实,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笔法都朴实自然,不加夸饰。对比手法。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D项,“百姓不堪重负,对作者道出心中怨叹”有误。是作者的感触,而非农人言说。E项,“全无”表述不准确,诗中也有田园美景,如“微雨众丼新”,“人间惨状,言过其实。“控诉世道的不公”用语过重。故选DE。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风格分析,属于比较阅读。《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该诗语言平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百姓的勤劳质朴,劳作的艰辛、繁忙。“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都写了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对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惭愧和反省。风格上:语言都浅实,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都用对比手法,作答时,首先指出“对比”这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二十四、
1.第一句怨生活之地远,第二句怨景色单调,第二句怨孤独无伴,第三句怨时间长地域广。
2.用反复,顶真(针)手法,写出了马“迷路”的苦闷孤独;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2
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言近旨远,含蓄蕴藉),写出了诗人对马(戍卒或戍边将士)遭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远放”“路迷”“无穷日暮”概括“地远”“景色单调”“孤独无伴”“时间长地域广”的特征。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注意根据“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分析顶针的手法,根据“迷路,迷路”分析反复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表现了马的情绪进而表现戍边战士的情思。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反复和顶针的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 二十五、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朋友的真挚感情和内心的寂寞之情。(5分。怀念之情2分;寂寞之情3分。) 2.“冷”字写出了郡斋环境之冷,更突出了诗人内心之冷。正是在这种冷的心理感受中,诗人想到了栖居寒冷山林中的友人,要用热酒去安慰、温暖故人。
“空”字则烘托出一个秋气萧杀、落叶满山、全无人迹的清冷荒山,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之情,景与情两相呼应,浑然天成,构成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冷”与“空”的解释各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道士在山中艰苦,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点睛”: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考查的重点,要做到知人论世。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这些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诗歌后面的注释会起很大作用,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分析。此题要通过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忽念”“远慰”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关切,秋气萧杀、落叶满山、全无人迹的清冷荒山,又使人感到落寞寂寥。 2.试题分析: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情景交融,表达作者寂寞惆怅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中的炼字。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以及叠词的炼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3
字效果。解答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