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汇聚起奋斗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王燕文
*总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中华 儿女中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社 科理论界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 觉、行动自觉,更好地担当起使命责任,为走好新时 代的长征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 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总书 记在讲话中深切缅怀为民族和人民、国家 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先辈和烈士 们,髙度评价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指出“70年 前的今天,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 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 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 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 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 的一个伟大事件,它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命运,开辟 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掀开了民族复兴新篇章;根 本改变了中国发展方向,推动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新社会;根本改变了中华民族地位、世界政治格局, 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 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踏上了实现国 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
深刻认识新中国70年创造的成就经验。习近 平总在讲话中深刻阐明新中国70年创造的人 间奇迹,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 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 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 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 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70年,在 人类发展史上不过弹指一挥间。中国党带领中 国人民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 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实现了中华 民族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的命运转折,书写
深刻认识*总重要讲话的精髓要义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总书 记密集参加一系列重要活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在回顾历史中彰显自豪,在礼赞英雄中蕴含敬意,在 展望未来中激发斗志,展现大党领袖、大国领袖的家 国情怀、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特别是*总书 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 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回顾新中国 70年的光辉成就,发出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伟大号 召,体现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历史担当、高远 的使命追求。讲话远瞩,铿锵豪迈,激发出中国 人民巨大爱国热情和奋斗豪情,激扬起中华民族逐 梦前行、再创奇迹的凌云壮志,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宣言书和动员令,为我们奋斗新征程、铸造新辉煌 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社科理论工作 者要更深入地学习领会*总重要讲话精 神,更深刻地认识和阐释其精髓要义,在新时代更好 地举思想之旗、铸精神之魂,不断为推进伟大事业、 实现伟大梦想凝聚奋进力量。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新中国取得伟大 成就的“成功密码”,最根本的在于中国党的领 导,在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于党 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继承发展,在于坚持改革 开放不动摇,在于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 复兴的初也、和使命D
深刻认识前进征程上肩负的使命任务。* 总在讲话中用“三个前进征程”展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用“五个坚持”为新时代创造 新的历史伟业指明前进方向,用“三个万岁”激发全 国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力量,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 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 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要更加紧密地团 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周围,沿着习近 平总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始终把初心记在心 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以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刀刃 向内、敢于斗争的勇气,朝乾夕惕、夙兴夜寐的干劲, 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努力奋斗。
深入研究新中国70年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赶上时代” 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 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70年新中国的
伟大社会实践,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和广阔空间。2019年“”期间,*总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 殷切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 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 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 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 励。社科理论界要以此为重要遵循,深入开展对新 中国70年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在深入研究阐释新中国70年基本经验上聚焦 用力。*总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 能忘记走过的路。新中国已经走过70个年头,所 取得的巨大成就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是世界级的伟 大样本,这为我们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 提供了充分条件。社科理论界要站在时代新髙度, 总结好新中国70年的历史经验,把握好新中国砥 砺奋进的内在逻辑,引导人们在新起点上坚定自信、 满怀豪情、接续奋斗,更好走向未来。既要总结不同 时期的阶段性经验,又要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贯 通起来,特别是深入研究阐发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 放后两个时期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揭示两者之间 坚持、改革、发展的关系,引导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 经验和历史规律,坚定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使命责任。既要看到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不 回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刻吸取教训,准确把
5
4握大势,特别是针对面临的复杂形势,发扬斗争精 神、増强斗争本领,理直气壮地批驳各种歪曲诋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对各种似 是而非的思想观点积极澄清是非、廓清迷雾,引导人 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既要总结我们党治国理 政的成功经验,又要研究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着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华文明特征,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 体系、话语体系,彰显中国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国智 慧的世界意义。
在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上聚焦用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们党从遵义 会议之前的多次严重挫折中深刻总结出来的根本经 验,也是中国、建设、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 本经验。
一
部新中国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7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信解决中国的问题 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持 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 展新境界。*总深刻指出:“新中国成立以 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 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 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 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党的以 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系统 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 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社科理论界要紧紧围绕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 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视角,对新思想在新时代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上所坚守的正确方向、蕴含的科学 力量、赋予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的世界意义, 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和阐释,努力推出系统性与学 理性并重、科学性与实践性兼备的高水平理论成果。 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融通, 实现党的文献语言和学术语言的有机结合与合规律 转换,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学理支撑;推 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做好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这篇大文章,把大道理讲透、把大本子 讲薄、把大逻辑讲进人民日常生活工作中,让党的创 新理论入脑入心。
在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聚焦 用力。*总掷地有声地指出:“当今世界, 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 那中国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 由自信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 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 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既是一 种历史的自觉,更是一种实践的自信。这份信心和 底气,从根本上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经 过实践检验的人间正道,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中国人最有发言权。社科 理论界处在研究中国实践的前沿阵地,要以庆祝新 中国成立70周年为重要契机,深入研究阐释中国 道路的形成背景、内涵要义、基本原则、灵魂精髓,尤 其要从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角度阐释中国道路,
向世界真实展现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是写在书本里的概念,而是几代中国人用生命和 汗水浇灌的火热实践;不是移植嫁接的“飞来峰”, 而是解决中国问题、福泽中华民族的大道正道。要 围绕中国党之所以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讲清楚中国奇迹、中国道 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讲好中国走人间正道的故 事,引导人们坚定走在大路上的底气和信心,一以贯 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上 聚焦用力。在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顺应 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是中国走到今天的深刻 总结,也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强大动能。70年后的今 天,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阶段,即 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社科理论 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当 代中国的前进征程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 场域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考量,深入研 究“人类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国向 何处去” “中国党向何处去”等重大理论和现 实课题,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要立足中国 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 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研究回答如何巩固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贯彻落实新发
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 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髙改革决策水平,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髙中国在国 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 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水平等筻大问 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s恃色 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在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 苏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习 *总2014年视察江苏时,勉励江苏在扎实 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 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在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中,我们不 仅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积极展开基 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强富美髙”新江苏不断推向前 进。回望过去,江苏70年来取得的成就凝结着社 科界的智慧和汗水;展望未来,江苏探索基本实现现 代化新征程仍然离不开社科界的努力和贡献。
当好引领方向的举旗者。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 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 根本标志。早在1941年,同志就明确要求, 我们的理论家必须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中所发生 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 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当前 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尤其需要以科学 理论指引前进方向,尤其需要社科理论工作发挥举 旗定向作用。要带头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 特别是学好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深刻理解认识新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 质和实践要求,深刻领会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 观方,不断提高运用新思想指导提升学术研究 的能力水平,以更多髙质量研究成果更好引领推动 基本现代化建设,以党的创新理论确保现代化的航
2019UJ
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当好人民立场的维护者。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脱离了人 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社科理论研究必须坚守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根本导向,社科理论研究成果管用与否需要接 受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在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征 程上,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为谁著述、为谁立言的问题,始 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自觉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 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不 做钻进象牙塔的“清谈客”。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深入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 众思想脉搏,主动从人民中汲取智慧,把学问写进群 众心坎里,做有温度、接地气的研究,用心用情用功 为人民奉献学术精品,做人民信得过的研究者、受群 众欢迎的理论家。
当好推动发展的奉献者。江苏70年的光辉历 程,是新中国建设发展的缩影,镌刻着江苏社科理论 工作者奉献的身影。40多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以胡福明同志为代表的江苏社科理论工作者做出 了重要历史贡献。进入“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 期,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 “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上有许多大问 题要思考、大学问要研究。近年来,江苏一些重点智 库的多篇研究报告受到党、领导批示肯 定,在服务决策、推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社科理 论工作者要弘扬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的优良传 统,持续走在思想的前列,围绕抓住用好叠加交 汇的多重战略机遇,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 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加强规律性探究、趋势性 预测、价值性研判,更好地推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探 路前行,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更多社科界智慧力量,努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创造新业 绩、谱写新篇章。0
(作者系江苏常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