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纽曼系统模式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金璇
【摘 要】美国护理理论家Betty Neuman提出了健康照顾系统模式,基本概念是以\"人为完整个体\"的观点来看患者,在该理论中,他期望应用该系统模式,来实现完全依照护理对象自身护理意愿的目的,从而保证既能够提高护理效率,又能够提高护理对象的满意度.在本文中,采用纽曼系统模式三级护理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按照流程进行了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7(009)026 【总页数】3页(P159-161)
【关键词】纽曼理论;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作 者】金璇
【作者单位】胜利石理局滨海医院手术麻醉科,山东 东营 25723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473
美国护理理论家Betty Neuman提出了健康照顾系统模式,基本概念是以“人为完整个体”的观点来看患者,在该理论中,他期望应用该系统模式,来实现完全依照护理对象自身护理意愿的目的,维持护理对象系统的稳定,从而保证既能够提高护理效率,又能够提高护理对象的满意度[1]。同时,这也从侧面上体现了关于护理概念的整体结构体系,为护理领域的向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
该系统模式与我国在上世纪末期提出的整体护理概念也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护理对象能够长时间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下去,并且其精神状态以及身体状态能够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最佳程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除了与我国提出护理理念相契合之外,该模式与美国护理协会提出的“潜在应激源”和强调“初级预防”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2]。在纽曼提出的系统模式中,他表示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或维持人类的身心健康,保持精神以及机能能够长期维持在最佳状态。该系统模式的原理是通过对护理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各方面因素,通过一、二、三级预防达到干预目的[3]。在该系统模式当中,其中系统论为其中的主要结构框架以及支撑点,把护理对象看成是与环境中的应激源(stressor)持续互动的、整体的、开放系统。而个体长时间进行社会活动会遭遇许多不同类型的应激源,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所以作为个体,必须对自身和环境进行适时调节,来使得个体更好的融入到环境当中[4]。纽曼系统模式三级护理程序非常适用于护理专业。本文采用纽曼系统模式三级护理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按照流程进行了护理,现介绍如下。 护理对象,男性,60岁,因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恶心、呕吐2小时于2017年6月17日10:00急诊入院。现病史:患者在120分钟前在搬重物途中感到胸骨部位出现疼痛感,并伴随着严重的呼吸困难,在经过短时间的休息以及服食甘油后,其症状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出现虚汗、恶心等症状。既往无高血压和心绞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烟龄较长,达到30年。体格检查:T:36.8℃,P:105次/分,R:21次/分,BP:90/60 mmHg,急性痛苦病容,平卧位,无皮疹和紫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大,心率105次/分,有期前收缩5~6次/分,心尖部有S4,肺听诊无啰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续检查:(1)保持对患者心电图变化趋势的观察。(2)化验心肌酶谱。(3)凝血功能检查,以备溶栓抗凝治疗。(4)化验大生化。(5)
恢复期作运动核素心肌显像、超声心动图检查,找出高危因素,做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性治疗。 初步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在纽曼的“护理对象系统示意图”中,该患者可以被当作成一个位于的核心。在其外部被与核心相关的环包围,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成长和精神是中心核的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与中心核同心的最外周圆为应变防御线,代表人的第一道保护机制,其主要功能为避免正常防御线和抵抗线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从而能够减少人体机能受到外来压力影响的风险,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人体各部分机能能够在长时间内维持正常的运转。同时,人体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对精神以及身体机能进行调整,从而使得两种防御线的距离进一步扩大,所起到的保护作用也更加显著和明显。
关于正常防线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个体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与生存环节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下,为维持自身正常发育保证机能运行正常而形成的防御线,其位置介于应变防线和抵抗线中[5]。该护理对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第二道防御线(正常防线)被打破,健康也受到破坏,生命受到威胁。
图中最里层的环线是抵抗线,是防御压力源的内部因素。主要功能是保护基本结构,稳定个体并促使其恢复到正常防线的康强水平[6]。对于该护理对象,自身调动了一切免疫防御机制,以利于机体的恢复。
在纽曼提出的护理程序中,一般情况下,护理措施大致上包括3种:即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每种护理措施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初级预防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系统的平稳运行;二级预防的主要功能是在系统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减轻患者症状;三级预防的主要功能是消除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隐患,避免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崩溃的现象[7]。
2.2.1 对于该护理对象,入院时生命垂危,正常防御线被攻破,入院后笔者即给予其二级预防。(1)绝对卧床休息3~5天。(2)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患者
并未出现凝血障碍以及溶栓禁忌证,可以采取常规治疗手段,利用尿激酶、t-PA等进行溶栓治疗。(3)吸氧:由于患者在发病时表现出强烈的呼吸困难的症状,需要利用吸氧来缓解心肌缺氧。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 d,流量为3~5 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 L/min。同时,这也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一步。由于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通常都会出现心绞痛并伴有强烈的窒息感,通过吸氧能有效缓解症状,并且还能够进一步控制病情,避免出现恶化的情况。因此,当出现心肌梗死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吸氧处理。(4)解除疼痛: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强烈的胸痛感是十分常见的,并且由此伴随着窒息感、烦躁感等症状。剧烈的疼痛会导致心肌耗氧增加从而使得病情加剧。在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胸痛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缓解患者痛苦。(5)持续心电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24 h内,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1次,监测4 h后改每小时1次。并对监测结果加以记录和整理。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尤以24 h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护士应能识别异常心电图,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经抢救患者转危为安,二级预防措施有效,挽救了护理对象的生命,为其康复奠定了基础。
2.2.2 护理对象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以后,笔者给予了三级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周内静脉维持输液,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按照医嘱给药,病情平稳后,静脉给药改为口服。(2)根据情况对护理对象制定了严格的活动范围日程表。活动要以患者无自感乏力、头晕、心悸为宜。(3)在卧床期间: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指导其活动手(脚)指(趾),被动活动上下肢,逐渐恢复自主运动,每日温水洗脚,以促进血液循环。(4)在服用食物时,尽量让患者服用低脂肪、高维生素、较清淡的半流食。并且每餐重量,不宜过多。在排便时,保证患者排便通畅,如难以实现时可使用药物,并且在排便过程中,要让患者在床上排便,
且不宜用力,避免病情出现复发甚至恶化的情况。应用抗凝剂治疗者应注意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大小便颜色。(5)采取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也可听轻音乐)。(6)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告知家人给予其更多的关爱,以消除紧张和恐惧,保证足够的睡眠。
2.2.3 三级预防措施效果明显,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身体逐渐康复,并于1个月后身体彻底好转出院。护理对象恢复到初级预防阶段,其精神状态良好,家属对该护理对象给予足够照顾,避免在家中做重体力劳动,活动适量,使其保持态度乐观心态,我们对该患者给予出院指导,即给予初级预防:(1)保持情绪的稳定。(2)按时吃药,避免过度劳累或运动。(3)定期复查。
本次通过二级预防使护理对象获得系统的稳定,利用三级预防来消除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利用一级预防来保持护理对象系统的平稳运行。对于纽曼系统模式来讲,其是在系统观的整体框架下,对于个体与其生存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使用以及个体面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当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深入的分析与研究[8]。纽曼系统理论的出现,为整个护理领域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9]。特别是在21世纪下的今天,该系统模式更是值得大力使用并推广的,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临床护理中,运用纽曼系统模式护理患者,增强了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改善了患者预后,保证了护理质量,有很强的应用价值[10]。
【相关文献】
[1]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合出版社,1997:90. [2]郭晓璐,曹梅娟.纽曼系统模式应用进展[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2,27(7):92-94. [3]谢世发,张蔚青.对纽曼系统理论的理解与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275-277.
[4]张晓云,周兰姝.基于纽曼系统模式的应激源研究[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2,26(4):947-
950.
[5]温雅,蒋晓莲.纽曼系统理论在1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55-156.
[6]沈争宇.纽曼系统模式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5):111-112. [7]赖开兰,郭永谊,陶红梅.应用纽曼系统理论模式护理急诊哮喘患者[J].亚太传统医药,2011,7(3):1-190.
[8]詹利雅,许虹.纽曼系统模式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3):226-229.
[9]姜安丽.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3.
[10]李丽红,杨培常,翟军亚,等.纽曼系统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