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模板系列(七)资源跨区域调配类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实施能源战略的重点项目,年设计输油量2 200万吨,也是我国管道建设史上建设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
(1)简析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难度大的原因。 (2)简述中缅油气管道的修建对缅甸发展的有利影响。
(3)我国已规划布局了西北(中亚)、东北(俄罗斯)和海上三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何在?
[思维流程]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其答题思路为:
[试做答案](1)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处在地质活动带上,地质灾害多发;降水丰富且集中,洪涝频发。
(2)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以带动缅甸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也可以满足沿线油气需求。
(3)可形成多元化进口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源进口的稳定和安全。
1.资源调配的原因
原因 关键词 气候特征 资源分布 工农业、人答题思路 位于××气候区(背、迎风坡),降水少(多);××资源贫乏(丰富) 位于××发达(不发达)地区,资源多少 需求量大小;利用的合理性 2.资源调配线路选择 关键词 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 施工难度 对环境影响 口、浪费、污人口稠密(稀少),资源需求量染 大(小);污染、浪费严重 答题思路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开源 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 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答题思路 环境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对调入区社会经济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的意义 对调出区的意义 意义 相关产业的发展 环境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社会经济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意义 化和城市的发展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1.(2019·郑州质量检测)中俄原道途经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止于大庆。如图为中俄原道路径和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中俄原道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2)简述中俄原道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分析中俄原道终点选择在大庆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中俄原道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可判断出,修建过程中会遇到气候寒冷、地形复杂、冻土广布等障碍。第(2)
题,可从对沿线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等的影响方面入手分析。第(3)题,可从大庆的地理位置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1)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地势起伏大(多山),地形复杂;冻土广布;丛林密布,河流较多,沼泽湿地广布。
(2)破坏沿线植被;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冻土层;施工扬尘造成短期内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在运营过程中,输道破裂会造成原油泄漏,严重污染土壤、水体等。
(3)距离俄罗斯泰纳线较近,可以缩短管道长度,减少工程量与投资;大庆石油工业基础雄厚,石油加工能力强,石油需求量大;大庆有输道通向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大庆距离我国东北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较近。
2.(2019·湛江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澳大利亚地形、等降水量线(图1)、澳大利亚局部农业类型分布图(图2)、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示意图(图3)。
图1 图2
图3 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
(1)读图1,比较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在图2西部,水源成为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性因素,试从自然角度分析原因。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
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1)A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带来大量降水,B地受副热带高压或离岸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A地附近暖流对沿岸有增湿作用,B地附近寒流对沿岸有减湿作用。所以A地降水量多于B地。(2)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蒸发、径流方面分析。图2西部地处大分水岭的西侧,为背风坡,全年降水较少。该地为大自流盆地,周围气候干燥,水的矿化度较高,即盐分较高,只能满足牲畜的饮水,但是不适宜灌溉。该地降水少,地表水相对缺乏,河湖水量较少,不能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需求,水资源短缺,水源成为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3)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所以水质变差。治理措施是研究确定合理的河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保证东部地区河流的自净能力不受影响。西部水量增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区域蒸发旺盛,导致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合理的灌溉。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不合理灌溉现象。
答案:(1)差异:A地降水量多于B地。
原因:B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离岸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A地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带来大量降水;B地附近寒流对沿岸有减湿作用,A地附近暖流对沿岸有增湿作用。
(2)①该地地处大分水岭的西侧,为背风坡,全年降水较少;②该地为大自流盆地,周围气候干燥,水的矿化度较高,只能满足牲畜的饮水,不适宜灌溉;③该地地表水相对缺乏,河湖水量较少,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求。
(3)东部:现象原因——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
用降低。治理措施——研究确定合理的河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
西部:现象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治理措施——①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②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合理的灌溉);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④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