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
英汉构词方式比较与研究
朱琳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词、音译词。连绵词是指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单个音节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大量新的词语应运而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内容和交流形式。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构词方式,展现两种语言的构词法的共性和特性。
关键词:构词;英汉;对比作者简介:朱琳(1996.8-),女,汉族,研究生在读。[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96-01
通过将英语和汉语的构词法进行比较加深对两种语言
本质的理解,更好地去掌握这两种语言的规律。词汇是语言
学习的重要基础,英语的构词方法多样,词汇构成较灵活,
因此,掌握英语的构词法对英语词汇的掌握及英语的学习都
有重要的作用。
一、英语构词方式
1、复合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合成一个新
词。合成的词叫做复合词,复合词的写法由习惯决定,可以
写在一起,也可以用连字符连接。
英语中大多使用的词汇来构成词汇,组成许多常用
的单词或短语。例如:bookstore(书店),talent show(才
艺展示)。英语里偶尔也会使用一些类别词来构建复合词。
例如:-holic workaholic(工作狂),shopaholic(购物
狂);-phobia hydrophobia(恐水症),acrophobia(恐高症)。
2、派生法
派生法,由一个词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一个与原单词
意义相近或截然相反的新词。除少数情况外,前缀一般改
变单词的意义,后缀一般改变单词的词性。例如:anti-
antitrust(反垄断),antibiotic(抗生素);re- reuse(再
利用);-age percentage(百分比);-ness awareness(意
识),sadness(悲伤)。
3、转化法
一个单词由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转化后的词义
与原来的词义相关,有时会改变读音、词尾和拼写方式。现
代英语中存在大量转化词。
英语词性转换通常在名词和动词之间进行。例如:use n.用处v. 使用。还有许多单词从形容词转化成动词、名词
和副词。例如:perfect adj.完美的 v.完善。
4、缩略法
将单词缩短,不增减意义,也不改变词义。英语中
的缩略方式比较灵活,首字母缩略法最为常见。例如: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亚太经合
组织)。还有截头、去尾、截头去尾等其他形式。例如:telephone→phone(手机),mathematics→maths(数学),influenza→flu(流感)。
二、汉语构词方式
1、单纯词
单纯词,是指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它包括单音节词
和双音节词。其中双音节词主要有以下三类:联绵词、口语没有意义的双音节词。例如:参差,忐忑。口语词是群众口头流传,不能拆开使用的双音节词。例如:嘀咕,吩咐。音译词是指直接从外来语音译过来的词。例如:克隆,基因。
2、复合词
复合词是指由词根和词根组合而形成的词。它是汉语中最主要的构词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联合式: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例如:思想,东西。(2)偏正式:前一个词根修饰后一个词根,整个词义以后一个词根为主。例如:壁画,朗读。(3)动宾式:前后词根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出席,合法。(4)主谓式:前后词根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例如:年轻,面熟。(5)补充式:后面一个词根作为一种结果状态并补充说明前面词根。例如:扩大,推翻。3、重叠词重叠词是指词根重叠而成的词,这是汉语里独有的构词方法。汉语中的重叠词一般不改变词性和词义,有些词会产生新的附加意义。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1)AA式:爸爸,妹妹,渐渐。(2)AABB式:形形色色,三三两两。4、派生词派生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的词。汉语属于词,词缀比较少。一些语素由于处在词缀位置,担当词缀的功能,表现出词缀化的倾向,因而被用作词缀。(1) 前缀+词根:阿姨,老虎,老师。 (2) 词根+后缀:胖子,瘦子,石头。三、英汉构词方式的异同点通过对英汉构词方式进行分析探究,不难发现两种语言在构词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之处。派生法的构词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大体一致,都是“前缀+词根”和“词根+后缀”的形式。英汉语的词缀都具有很强的分类功能,这体现出两种语言的共性。但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重叠词是汉语中独有的构词法,这种方法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从整体
来看,英语的构词方式多样且多变,汉语的构词方式相对不如英语丰富。四、总结从构词方式来看,英语和汉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它们都呈现着各自的构词特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灵活
掌握两种词汇之间的构词方式对于语言学习十分重要。但毕竟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差异较大。英汉两种语言可以相互借鉴,但绝不可能相互取代。
参考文献:[1]徐红新.英汉构词法对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