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题
三、语句赏析题
1.命题特点:
⑴考查频率最大。考查次数最多,07、08所有散文阅读都有这一考点。
⑵考查类型多样。不再局限对语句的含义分析;类型还涉及:语句的修辞效果赏析,语句的结构作用分析,语句的主旨内涵理解,等;
2.命题类型
⑴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或:分析下列语句的表现手法。
这类题型最多;或1句,或2句,最多3句。多为使用某种修辞或某种表现手法的语句。
07天津《雪野的精灵》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07安徽《乡村的风》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07浙江《泰山之恩》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07江苏《麦天》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1
08全国Ⅱ《马缨花》: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⑴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⑵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08天津《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08安徽《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3.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不可言状的绝响。”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09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⑴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⑵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08.12月高三期中考试题《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13.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
2
的何种思想情感。
07浙江20题答案: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07天津19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08天津20题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08重庆14题答案:用比喻修辞,把白发形象地比成明丽的雪线,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09南通第一次调研13题答案: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⑵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这类题也占相当比例。
07重庆《告别三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07江西《泰山很大》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08山东《歌德之勺》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在文章结构上有
3
什么作用?
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2.第③段中,“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研究:
07江西17题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08南通第一次调研12题答案: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答题思路总结:
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⑶主旨句含义理解。
07山东《灯火的温情》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苦难和艰苦环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4
07四川《焰火的变奏》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07浙江《泰山之恩》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案: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⑷还有一类,看似是语句理解,实则是内容要点概括。(可省略)
07全国Ⅱ《海南杂忆》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07北京《湿湿的想念》20.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
5
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07浙江《泰山之恩》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四、探究题
新题型,散文探究题不好出,毕竟,对一片散文而言,语句含义作用,行文思路,内容要点,散文主旨,等已经考查,应该已经够了。其他还有什么可以探究?所以,目前已经高过的探究题,包括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探究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题。如:
07江苏《麦天》17.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层意高度概括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人物评传)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
6
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认识梁漱溟。启示有四点: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⑶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5.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对比明确语句含义,并前后比照明确结构作用。
答案:⑴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⑵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09苏北四市第一次摸底《温软的稻草》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怎样表现了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三层意思,启示是对前文相关“朴素”“真实”内容的高度概括。
答案: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命题特点及答题思路:
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
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题指向基本
7
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如07江苏高考卷,09苏北四市摸底卷。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
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学生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注意一点: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不可能让你天马行空,使得评分不好操作。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命题指向是“突出特色”,那就只能是答案定好的“以小见大”,否则错误。而第二问的“写作启示”就只能是“以小见大”的启示。
总结
散文阅读题探究,我们分析这些,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和提高,但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散文呢阅读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散文阅读指导要注意几个意识。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8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学生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
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
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
9
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
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小说考题,我们去年讲过;散文阅读题我们刚刚讲过。
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10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注意:近年常考“作用”题,这样的题目要从两面加以回答,即要有内容上的作用,还要有形式上效果。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