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班上课:请别小看课前五分钟
来源:爱玩科技网
。 : ~ ~ 。 班上课 请别小看课前五 口 郑 英 (杭州I市天杭实验学校,浙江杭州 310004) 很多情况下,开设公开课都是异地借班上课。教 吗?然而事实上,这是虚张声势,并不是学生的全情 师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对他们的思维品质、思维 投入。试问,这种近似江湖卖艺者圈地揽客的捧场 习惯、表达习惯都不甚了解;同样,学生对老师也是 语言又有多少价值?这种为求热闹效果而陷入虚假 陌生的,不清楚老师的语言风格、提问方式以及性 声势的课前谈话又有多少美感? 格特点等。再加上与常态课堂不一样的地点、环境、 (二)基调不符,冲淡主题 氛围,公开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压抑感。 【现象三】有些课的内容是比较凝重的,可教师 由于学生通常会提前五分钟左右入座,如果教师能 却在课前插科打诨,极尽幽默之能事,甚至有点油 利用这五分钟来组织课前谈话,了解一些关于学生 腔滑调,学生笑得前合后仰。到了正式上课,由于 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把自己的一些特质呈现给 课堂的基调定歪了,学生很难进入与课堂相符的 学生,无疑会有利于后继课堂教学的实施。实情表 情境。 明,授课教师基本上都会组织课前谈话,可是在实 课前谈话虽然只是序曲,却能为课堂教学定好 施过程中,却还存在许多“剑走偏锋”的现象。 方向,所以需要教师创设与课堂相符的氛围,使它 一、课前五分钟的“走样”现象 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这好比提琴家上 (一)过度亢奋,声势虚高 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 【现象一】师生问好之后,在彼此还不了解的情 奠定了基础。如果调子定歪了,虽然能引发学生的 况下,教师就问:“同学们 你们喜不喜欢我给你们 哄笑,增加一点“笑料”,但对提升学生的素养不利, 上课?”学生有口无心地迎合:“喜欢。”于是,教师不 嘻哈有余,优雅全无。同时,还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过 断提高语调“喜不喜欢?”直至学生近乎嚎叫“喜欢” 多地集中在课前谈话的内容上,一时调整不过来, 才罢休。 产生不适应感。 【现象二】自我介绍完姓名,教师就问学生敢不 (三)盲目模仿,东施效颦 敢叫老师的名字,学生先是底气不足地回答“敢”, 【现象四】有些教师是十足的“追星族”:人家名 并试着叫了教师的名字,于是教师兴奋地要求学生 师自我介绍有一套,他也来这套,不顾自己有没有 “大声”“大声”“再大声”,直至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叫 学走调;人家名师模仿伟人惟妙惟肖,他也跟着仿 才满意,课后还美其名日“体现师生平等”。 效,不顾有没有奏效;人家名师高歌一曲余音绕梁, 课堂前奏是如此的“铺张排场”。听着震耳欲聋 他也来吊嗓子,全然不顾是如何的鬼哭狼嚎……总 的呼喊声,授课教师暗自窃喜,这不就是所期望的 之是跟着名师“依样画葫芦”。 “热闹”的课堂氛围吗?学生不是已经“活跃”起来了 有的教师为追求噱头而贴名师的“标签”,不加 . 中学版‘教学管理●■ ■ ◆ … … 响了课堂应有的气氛。 深入研究,只顾盲目模仿,人云亦云,拾人牙惠,其 结果往往是因火候未到而学得走样变形,成为邯郸 课前谈话是上课的预热阶段,其作用是帮助学 学步、东施效颦的翻版。如果是这样,它产生的结果 生缓解紧张的情绪,或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环境,集 就不是无效而是负效。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 中注意力,很自然地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从而 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一些名家的课前谈话方式往 为一堂课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 往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不具普遍适用性,所以 掂量自己,三思而后行,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巧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要慎用。 (四)设置不当,适得其反 妙安排,精心设计。那种未经思维“过滤”的随意行 为,尤其是过高估计自身能力基础上的故作姿 【现象五】教师想利用课前调节一下气氛,烹制 态,都容易使课堂走向反面,要么失控,要么冷场, 一道“开胃羹”,特意设计了一些游戏或问题,结果 得不偿失。 (七)吹捧奉承,逢迎讨好 却适得其反:学生还是正襟危坐,不但没有放松,反 而更紧张了,于是教师也紧张起来,急得满头大汗, 【现象八】很多教师为了“取悦”学生,让学生好 好配合自己,常常会利用课前谈话时间吹捧他们是 仓促收兵,草草了事,后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选择的话题平平,勾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教师设置的游戏不当或 如何如何优秀,甚至不惜“开涮”自己来“衬托”学生 的优秀,听起来肉麻至极。没想学生却担心出错而 情;也有可能是学生一时还未放开手脚而教师却已 毁了班级“一世英名”,所以背负包袱,放不开手脚。 等待不及,不停催促或草草收尾,所以只有零星几 教师以近乎“贿赂”的方式讨好学生,“高帽子” 个学生“前来”应战,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课堂最 批发,变相拍马,还美其名日“情感沟通”。有的教师 终沦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论是哪种情况,无 还采用许愿的方式,如“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好的话, 疑都会加深学生的紧张感,导致课堂气氛愈发压抑, 老师会有奖励”,试图以此为诱饵来“稳住”学生。教 适得其反,这样的课前互动还不如不“动”。 (五)时机不当,提前兴奋 师试图以这种方式获得高额回报即学生的精彩表 现,可事实上这些都容易滋生学生的浮躁习气和功 (八)拖沓冗长,超时超载 【现象六】课前,教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 利心理。 兴趣昂然意犹未尽,结果到了正式上课,学生依然 期待教师继续出色“发挥”,反而对教师的提问没多 大兴趣,懒懒散散,结果使得课堂冷冷清清,毫无生 气可言。 【现象九】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像说单口相 声,没完没了,以至于上课铃声响了,还没有停歇的 意思,使得学生和听课教师都听得云里雾里,不知 这样的结果除了与教师设置的问题本身有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 之外,还与教师的课前过度发挥密切相关。课前谈 【现象十】活动冗长,待铃声响起,一时“刹不住 课前谈话需要精练简洁,一旦冗长就会产生如 话原本应该是简洁明快、点到为止,而不能拖泥带 车”,继续也不是,中断也不是,使得教师骑虎难下。 水、无止无休。原因有三:一是课前谈话只是“序 幕”,不可喧宾夺主;二是时间宝贵,经不起“挥霍” 下不良结果:一是容易使教师的话显得絮絮叨叨索 浪费;三是人的兴奋期是有一定时限的,如果师生 然寡味,让学生在第一时间里就心生反感和排斥心 过早兴奋,待转人教学正题时,学生反而找不到兴 理;二是容易淡化主题,使课前互动变成脱离教学 奋点,有点“再而衰”了。 (六)故作姿态,随意而为 主旨的“高空作业”,与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 氛的本质相脱节,很难自然地过渡到课堂教学内 【现象七】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语言功底 容;三是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长时间沉 和应变能力,故作豁达,让学生自由提问,喜欢问什 浸于课前的氛围里难以“自拔”。这些无疑都会大大 么就问什么。结果很多时候因没有学生提问题而冷 削弱课堂教学的实效。 场;或是学生提的问题很尖锐,教师一时回答不上 而尴尬;或是学生有太多的问题而失控。这些都影 二、让课前五分钟成为美妙“前奏” 课前这几分钟,是“序曲”,是“前奏”,是“热 I2010/10 ...嚣 一 一 身”。一段妙趣横生的课前谈话会让一堂好课锦上 朋友,课堂教学就在这样的平等和谐中进行了。试想: 添花,妙不可言,所以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如何有效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怎能不畅所欲言? 利用这课前五分钟,第一时间里走进学生,为课堂 教学创设佳境呢? (一)衔接内容,无缝焊接 (三)直落反差,出奇制胜 【案例三】《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教师先给学生 出脑筋急转弯:“什么布剪不断?”学生自信满满地回 续:“我们今天这个瀑布就给人剪断了,这瀑布曾经 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 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 【案例一】孙双金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答:“瀑布。”“错!”教师断然否定,学生错愕。教师继 前,自我介绍姓孙,并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孙姓的名 人。学生列举孙中山、孙武、孙权等一众名人。接着, 孙老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本家的名人,学生自豪无 比地一一介绍。最后,孙老师追问:“名人都是从什 么人开始的?”学生有说伟大的人,有说一般的人, 有说普通的人,孙老师接下话茬说:“是的,名人都 是从普通人开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普通人 的文章,他是一个扫路人。” 最好的课前谈话,是让谈话内容与教学内容无 缝焊接,不露痕迹地由谈话引入新课,由谈话铺垫 新课,为学生的新课学习做好知识、方法、情感等方 面的准备。孙老师寥寥数语,就从“自我介绍”转而 “学生介绍”,再由“同姓名人”落脚于“普通人”,让 学生了解了自己,也让自己了解了学生,激发了学 生的自豪感和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浑然不 觉的情况下导入了新课,几乎分不清哪是谈话,哪 是导入,可以说是“踏雪无痕”。 (二)真情告白,拉近距离 【案例二】由于前一节课异常精彩,加上是同一 批学生,这让后一节课的老师感到了压力,于是教 师选择了真情告白:“现在已经是1 O点30分了,就 算中间不休息,上完两课时,也已1 1点50了,大家 的肚子早就唱‘空城计’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后面的听课老师肯定没带干粮,那么,咱们能不能 用精彩的表现让老师们忘记饥饿和疲劳?”学生大 喊:“能!”教师继续:“这样吧,我们在完成学习任务 的前提下,适当缩短时间,就算是我们送给在座各 位老师的‘压缩饼干’吧!”全场一片会心的笑声。 恰似朋友间的聊天,毫无雕琢之感。这样的开 场白虽然只有短短数语,却蕴涵着真诚、幽默、信任 与温暖,折射 教师的智慧和教学艺术。学生没有 理由不喜欢这样的教师,甚至连听课教师也被他那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所折服。它引起了学生情感上 的共鸣,迅速地建立起和老师的亲近感,在学生心 目中,老师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位真诚平等的 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 连忘返。但是有一天瀑布被‘剪断’了。今天我们就 来举行一场——”“特殊的葬礼!”学生异口同声地 接应,直入正题。 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开场白。教师先出示学生 自以为熟知的脑筋急转弯,再出其不意地引出课 题,这样的互动环节,有点类似于修辞上的“突降”。 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教师及时把学生的视角引向 教学主题,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到 课堂上,且迅速地投入思考,一举两得。经教师的 断然否定,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强烈碰撞,也为课堂 学习垫定了感情基调,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这样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大 有裨益。 (四)铺垫孕伏,预约重点 【案例四】靳家彦老师上《两小儿辩日》一课,先 板书“辨”,然后出示6句话让学生辨真伪:(1)我姓 靳,叫靳家彦;(2)我是文三街小学的语文老师(注: 上课的学生是文三街小学的);(3)我今年60岁;(4) 我喜欢阅读和写作;(5)《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 (6)今天,我们就上《两小儿辩日》。学生一一回答, 老师一一评点,直入课题《两小儿辩日》,书写“辩”, 并让学生对比这个“辩”与前面的“辨”有何不同?为 什么? 用辨真假的形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 情,很自然地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同时,巧妙地渗入 了“辩”的生字教学,不着痕迹地与教学内容产生预 约。它注重学生语感、思维、灵性的发展,轻松而自 然,展现出课前谈话的另一种智慧。它孕伏重点,蕴 涵着教师运筹帷幄、远瞩的智慧,是教师对课 堂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教 师教学艺术的“窗口”。 . 丽2010/10■ ~ 一 … (五)幽默诙谐,激趣引领 上课认真听讲。”教师反问:“这岂不是又变成老师 的学生了?”此时有学生出其不意地回答:“如果能 指出老师讲课的错误,提出老师不能解答的问题, 那我们就是老师的老师。”全场鼓掌。 【案例五】虞大明老师课前给学生做“智力体 操”,让学生猜猜老师是用什么养大的?学生好奇心 大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发挥想 象,争相抢答,答案不下十种。最后虞老师公布谜 亲切地调侃,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情;睿智 底:“虞老师是用酒养大的,因为有个词叫‘久仰大 地启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教师先向学生 名’(酒养大明)。”听课教师和学生在欢笑声中放松 伸出“橄榄枝”,最终让学生主动请缨,承担起挑战 了心情,也放飞了思想。 性的任务——当老师的老师。这看似是教师的 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就像一道屏风树 “退”,实则为学生的“进”。正因为有了教师退出 立在两者之间,所以放松心情式的课前互动是减轻 学生紧张感的一贴良药,也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颗 蜜糖。案例中的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寥寥几句 就打破屏障,排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缩短了师生 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了隔阂,营造了宽松的对话 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 进人课堂情境。 (六)见招拆招,切中肯紊 【案例六】刘云生老师上课前,问学生有什么需 要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从年龄到爱好再到偶像,所 提问题五花八f-3。刘老师一一作了回答。突然有学 生提问:“刘老师,你觉得人是长得高好,还是长得 矮好?”听者大笑,因为刘老师个子不高,他们等着看 刘老师如何接招。老师坦然应对:“你的问题很难回 答。我如果说高好,你瞧我,不就有点自卑吗?我如果 说矮好,你瞧我,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 不过,我要告诉你,在智慧的王国里,计算入的高度, 是从脖子以上开始计算的。”学生掌声如雷。 学生只有体会到智慧的魅力,他们的学习才能 摆脱外在的诱迫,而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对此,刘 老师无疑给我们作了最好的注解。置身于“个子高 好矮好”的两难境地,刘老师凭借敏捷的思维、深厚 的语言素养,在充满笑声的自嘲中,跳出了“逻辑陷 阱”,最终赢得了学生由衷的掌声。这掌声,是学生 对老师语言艺术的欣赏,也是学生对“智慧决定高 度”的认同。这背后,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 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 (七)欲进还退,以退求进 【案例七】上课伊始,教师开诚布公地说:“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并问学生想不想做老师的老师, 学生兴奋起来。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要想做老师的 老师该怎么做呢?”有学生老老实实地回答:“应该 I2010/10,。虿 来的空间,才有学生进的余地,学生与教师的距 离感也不着痕迹地就此消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看,此时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做了“自己人”,或者 说已把老师当做朋友,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便是水到 渠成的事了。 (八)相机点拔,借力而行 【案例八】学生看到听课教师坐满了整个会场, 于是个个正襟危坐,异常严肃。教师见此情景,顺势 问道:“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台下有很 多老师。”学生怯怯地回答。“这么多老师听课,你们 紧张吗? ’教师追问。“紧张。”学生如实相告。教师劝 慰道:“老师们冲着你们微笑呢,跟他们打声招呼, 他们一定会鼓掌的。”有几个学生鼓起勇气打招呼, 台下老师鼓起掌来。教师继续怂恿:“台下老师很想 看看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表现呢!”全班学生起立,用 自己的方式跟台下老师打招呼,听课老师报以热烈 的掌声。 “贵在真,重在情”,教师通过让学生实话实说, 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根据实际相机点拨, 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为整节课教 学流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在这样 的新关系下,学生消除了拘束心理,把自己的所思 所想、所感所言向老师毫不保留地和盘托出。事后 证明,经过教师的激励,学生开始活跃起来,整堂课 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参与,这与课前教师给学生树 立信心有着必然关系。 综上所述,智慧的课前谈话是安抚学生情绪的 “镇静剂”,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是融洽师生关 系的“粘合剂”,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是调节 课堂气氛的“兴奋剂”,能让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运 行状态,让课堂渐人雪落无声、大道无痕的至境,进 而奏响课堂教学优美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