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美术报/2002年/11月/30日/第024版/
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兰友利陈焰
现象学在西方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它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当下艺术、哲学历史情境中的一种共同发展的可能。所以这次研讨会并不是现象学界关于艺术、关于美学理论的讨论,而是一次哲学家的理论思辨与艺术家实践经验的交锋碰撞。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著名油画家许江教授代表艺术界在会议开幕辞中强调:倡导一种研究的学风,提倡学科间的对话是这次研讨会举办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代表现象学界致辞的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和中国现象学学会、北京大学靳希平教授在发言中也指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是一个跨世纪的研究方向。
会议围绕现象学艺术哲学与具象表现绘画方法理论展开讨论,主要涉及以下议题:
一、现象学直观显现与艺术形式构成的关系
德国现象学学会海克曼教授首先在会议上作了关于舍勒的美学与艺术观的报告,他通过舍勒的现象学概念爱的阐明,从而希望实现对胡塞尔现象学直观概念的超越,并使现象学回向本原的生活世界中去。中国中山大学倪梁康教授在叔本华与胡塞尔:艺术直观与理念直观的纯粹性的报告中指出,在胡塞尔的观念中,现象学直观与审美直观一样,都是在搁置了所有自然观点的情况下研究现象这个惟一的被给予性。而艺术直观是意识固有的本质结构,进一步找到艺术直观与现象学直观的在具体操作方式之间的契合点,将是艺术与现象学要面对的课题。武汉大学张廷国教授将胡塞尔、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对自然概念的理解作出比较,认为:从胡塞尔对世界形式这一概念的分析到海德格尔对古希腊概念physis的重新解释,再发展到海洛庞蒂的世界质
料,其中使存在者之存在的规定性成为可能的问题存在着不断深化的趋势。
中国中文大学刘昌元教授的题为绘画与真实的报告,则在哲学层面上对真实这一概念作出了深入的分析,结合毕加索、契里柯、达利等等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并指出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绘画有陷入唯美主义的危险。而塞尚的深层次解读,则在著名法籍华裔画家司徒立先生构成的主题的报告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主题在西方认识概念中经过由实体主体结构形式的演进历程,而主题之发现正是贯穿塞尚一生的形式构成之路。如果说具象表现绘画强调在纯粹直观之中达到本质显现,那么想象与体验如何在直观中完成其建构呢?通过对塞尚的终身表现主题泳男泳女的分析,以及塞尚在视域冶炼过程中,最终实现以色彩构成达至光的纯一境界的描述,司徒立先生揭示了塞尚绘画中所蕴涵的现象学方,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本质显现的意义,在体验的任其存在之中达到了归向造化本原世界的超越。
至于说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与具象表现绘画的看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题为击鼓传花从具象表现绘画谈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策略的发言中,将二者进行了比较。他指出:面对实事本身;批判地进行着;本质构成或说存在的呈现,这三个追问视域本身之如何的阶梯,正是具象表现绘画与传统绘画之间的根本不同之处。正是现象学的方法赋予了绘画艺术的视觉以一种品质,这种回溯思考的品质与执中的立场是对现时代图像化艺术观念的摆脱,从而使得我们能够在一个究极的根源之地展开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与交融。击鼓传花的含义如许江院长解释的那样,正是击现象学方法之鼓,传中国文化创造境域之花,传架上绘画根源之花。
二、技术图像时代绘画艺术的定位日本茶水女子大学人类文化研究所伊集院令子博士在像之发生的现象学与21世纪绘画的报告中指出当代绘画的忘却的原因来自两方面,其一是:作为现代艺术的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使当今绘画的身份难以界定;其二是:哲学家对这种现状进行哲学性的问题关怀显得相当稀少。并提出了绘画的双刀论法的内在矛盾,即绘画是现代艺术概念化的推进者,而绘画同时对概念化又拥有严格的制约性。刘国英教授作了题为从表现行为到观看之疯狂的报告,分析了梅洛庞蒂的艺术观与自印象派以来的绘画之间的联系。中国中文大学张灿辉教授在分隔与联系门窗现象学的报告中,从现象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门窗进行释义,通过摄影表达门窗在建筑中的现象学涵义,每扇门窗之内都有栖居的此在的独特世界。每个屋子的里面都向外面自由世界开放。
中国美院教授焦小建从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角度谈论了现象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他以瑞士雕塑家贾克梅蒂为例,指出传统雕塑巨大沉重的空间体积观将人当作了物的概念来看待,而贾克梅蒂的雕塑却细小而轻灵,体现的正是人活着的真实状态,人是轻的,物是重的。具象表现绘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遵从画家的直观统觉,从而让不可见变成了可见。徐芒耀、杨参军教授在研讨会上畅谈了自己艺术创作的体会,对于画家作画过程中的看的行为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为与会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现实层面的思考基点,为艺术与现象学的交流展开了一个共通的语言平台。在关于图像与绘画之区别的激烈讨论中,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绘画具有照片所无法替代的时间性,绘画的抹去重来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与事物的共进共退当中去实现存在的领悟。
中国美术学院张坚博士通过对自康德以来美学观的清理与现象学理论的阐明,提出对现代性的批判,并重新证实了视觉形式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中国美术学院高士明博士在论文中提出近代主体主义视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图像化泛滥的肇始之源,视觉的机械化和客观主义实现了视觉的中介性,并最终确定了世界图像化的现实情境。
三、西方概念范畴与东方艺术语言的沟通问题
靳希平教授介绍了中国现象学第一人沈有鼎的表现理论。加拿大学者陈荣灼先生以唐君毅中国艺术精神论之现象学涵义为题,将唐君毅的新儒家艺术观进行现象学释义。同样,美术学院教授宋晓霞通过对司空徒二十四诗品的研究,将中国诗学的构成见地与现象学展开从容对话。西安交通大学张再林教授将庄子哲学中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成心予以去蔽、天人不相胜理论与现象学面向事物本身的精神予以比较。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指出现象学与中国思想存在着可供渗透融通的界域。
中国中文大学王庆节教授从庄子天道篇中桓公与轮扁的故事谈起,提出一个论题:流传至今的圣人之言是本义还是糟粕?他通过讨论法国解释学哲学家利科关于文本与解释的思想,将存在论上的真的解释与知识论上的解释的真贯连协调起来,指出它们各自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侧重运用,而这正是避免文本解释的相对论与独断论的重要平衡点。
中国海南大学张志杨教授通过海德格尔与日本人手冢富雄的谈话展开,作了题为日本西学之鉴的报告。张志杨教授在对技术进化论的批判之后,提出古今之争要以诸神之和为背景,从而使我们得以寻求中和的偶在表现。
四、作品在艺术中的意义分析中国北京大学王炜教授在研讨会上从哲学家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艺术的问题:我们到底怎样理解艺术?艺术到底能够在哪里看到?艺术不是一个桌上的事物,而要依靠作品说话,那么作品是什么?使得作品产生的基础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中国清华大学的陈岸瑛博士运用日常语言分析,从概念解释入手探讨了作品问题;复旦大学丁耘博士则在此基础上以关于艺术的几个问题作了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发言使研讨会关于艺术作品的思考开始往纵深推进。
中国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中国美院范景中教授等提交了论文,中国油画家学会钟涵教授,中国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鲁萌萌教授、中国美院欧阳英教授、逻辑学家鞠实儿等参
加了会议,并和与会的专家学者交换了意见。
中国海南大学教授陈家琪代表哲学界作了总结性的发言,以中国近百年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背景,将艺术与现象学的探讨主题引入到现实生活的层面。
与会期间,各位专家与学者共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对具象表现绘画的艺术之思提出了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成熟与发展注入了思辨活力。同时,哲学界的学者们严谨缜密的学术作风给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术家的创作与实践则为哲学家们提供了思辨的现实经验。诚如许江院长在会议闭幕辞中所言:哲学家的书养心,艺术家的画养眼。眼与心在这里又一次把我们勾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