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一中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三峡 课型 新课 主备 审核 班级 八年 姓名 时间 2012.12 组别 语文 编号 62 学 知识与技能 熟译课文并默写。 习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并能翻译。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热爱。 重难点 重 点 掌握重点词及句子的翻译。 预 测 难 点 默写课文。 学法指导 归纳法,问答法。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知识链接 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一、预习导读 教师“复备”或学学 1、翻译句子: 生笔记 习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过 程(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或(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学(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习感悟三峡美景 内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容 (1)侧面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 是 。 (2)写三峡秋天景象的句子
是 , , , , , 。 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探究 1、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2、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品析语言 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三、教师点拨评价 1、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2、三峡,一条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牵动一个民族的思绪,除了它的美景之外,还有挥之不去的关于三峡的民族记忆。请你写出与三峡有关的人物、故事或诗句。 学山:延绵 高峻 高峻美 案 夏:迅疾 奔放美 整水:﹛春冬:清荣峻茂 清幽美 理 秋:凄凉 凄婉美 【精读精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描写三峡景物主要有六个方面,根据文章内容,在修饰语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或在景物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达标语。 测高峻的 汹涌的 清澈的碧试 水 的瀑布 哀转的 悲凉的渔歌 2、本文作者写景,很注意观察角度的变换、动静画面的结合以及色彩的配合,请结合文中写春冬之景的部分做一点具体分析。 3、作者描写三峡秋季景色重点突出的四个字是 、 、 、 。 4、“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实际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本文也有一些这样的语句,请找出两例。
5、有人分析“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个结尾时,认为“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假如你是行舟三峡间的一位旅人,目睹肃杀的寒秋,耳闻哀转的猿啼,你会有怎样的思绪?用第一人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虽短,但波澜起伏,节奏感强。写山势文气舒缓,写江水暴涨,似异峰突起,文气急促。写冬春之景,文气变得教与学反思 凄清、悲凉,节奏变得沉重凝滞。由于文章张弛有致,跌宕多姿,所以才扣人心弦,紧紧吸引了读者。教学这一篇文章采用“朗读——理解——背诵”的教学模式,把三峡的古今知识系统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