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园则中学主办
2014—2015年度 第一学期 第5期
在探索中成长 在改革中发展
课改经典感言
1. 课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不移的推动。
2. 课改必须是稳扎稳打,以提升课堂效益为目的,不是模仿别人。 3. 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展示是课改的主要环节。
4. 课堂结构六环节、五步法,或四环节、或讲多少分钟、或交流多少分钟、或训练多少分钟,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好学科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具体的确定。 5. 教学目标必须把握好定位“准”目标“明”。 6. “教无定法”, 课改并非规定或某种方法或某种模式,而是寻求最简单、最易懂、最会
用的学习方法。 7. 课堂上“主导”、“主体”两个都是“主”,既不是主要也不是不讲。没有老师的“导”,学生
会一头雾水,没有学生的“自主”, 课堂效率就很低。 8. 投影仪上的平面设计永远不能替代板书。 9、甲骨文中的“育”,是指一个头朝下的小孩,头下放一块肉,吃不了也消化不了,怎么办?母亲吃了化为奶水,养育孩子。所以老师要吃透教材。
注:造字解说“育”与“居”本同源,后分化。篆文异体字表示生子并喂养,使孩子长大。隶书
将篆文倒写的“子”
(头朝下出生的婴儿)
误写成
,将篆文的“肉”
(肉,长肉), 写成“月”
。
文言版《説文解字》:育,養子使作善也。从,肉聲。《虞書》曰:教育子。毓,育或从。
白话版《说文解字》:育,培养孩子,使之从善。字形采用““要教导、培育孩子。”毓,这是“育”的异体字,字形采用“
”作边旁,采用“肉”作声旁。《虞书》上说,”作边旁。
甲骨文中的“習”,是指小鸟在鸟巢上窝着飞不起来,正在扇着两只翅膀,学飞翔。
注:造字解说 习,甲骨文
(羽,翅膀)
(口,像鸟窝状),表示在鸟窝里振翅。造字本义:幼鸟
1
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有的甲骨文在鸟巢中加点写成“日”状误将金文的鸟巢状“日”写成“白”。俗体楷书省去正体楷书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的一个“习”和“日”,字形极大简
化后,本义线索消失。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 ,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 文言版《説文解字》:習,數飛也。从羽,从白。凡習之屬皆从習。 白话版《说文解字》:习,一次次起飞。字形采用“羽、白”会义。所有与習相关的字,都采用“習”作边旁。
甲骨文中的“养”,是指三只羊侧旁有一只鞭子,放羊的意思。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这就是“天人合一”。
注:造字解说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羊群。养,甲骨文山地驱赶羊群。造字本义:放牧羊群。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羊)(羊)
(攴,手持鞭子),表示在
(食,喂食),表示圈
羊喂草。古代称放牛为“牧”,称放羊为“养”。后来“养”专指圈喂家畜家禽。 文言版《説文解字》:養,供養也。从食,羊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养,供养。字形采用“食”作边旁,“羊”是声旁。
课 改 感 言
作者:岩晓凤
转眼间,我以从事新课程改革教学十年了,回顾这十年的课改工作,可以说收获颇多。在这十年中,我见证了课改的一路艰辛,也见证了课改带来的成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这几年的一些体会吧。
新课程改革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使学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这次改革确立了核心目标,使我们在教学中,认清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去教学生,教师不在是满堂灌,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进行课改首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了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在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去主动探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在学生探寻知识的过程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体验学习十分重要。一个人只有通过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会牢牢记住。因此我在课改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学习。例如, 一、创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用数学”二、创设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三、创设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四、创设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再创造”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培养我觉得孩子们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高了,对知识的掌握也牢固了。
总之通过几年的课改教学,使我感到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少了,但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教师要充分准备才能上好一节课。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更好的发展,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起来是越来越困难。希望这次的修订能弥补这些不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