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选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选

来源:爱玩科技网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

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是指在某⼀时间内只专⼼研究某⼀个东西⽽不考虑其他东西。没有专⼼,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谓\"审思\",是指把⼀个⼜⼀个\"专⼼活动\"统⼀起来。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活动不能同时发⽣,它们必须逐个产⽣。⾸先是⼀种专⼼活动,接着再有另⼀种专⼼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必须有⽆数次这种从⼀种专⼼活动过渡到另⼀种专⼼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所欲地返回到每⼀种专⼼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给学⽣,便学⽣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的⼼理处于\"静⽌的专⼼\"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讲解,\"⽽在讲解之后,⽴即让⼀些学⽣(⽽不是全部学⽣)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的⽅法\"。

⼆是联想。指通过师⽣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阶段教师所提⽰的新观念和学⽣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的⼼理表现为动态的⼈专⼼\"。\"⾃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法,因为学⽣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易举的,最不费⼒⽓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的⽅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的⼼理处于\"静⽌的审思\"状,⽽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连贯的陈述⽅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于实际,以检查学⽣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的⼼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做作业、写⽂章与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学

在西⽅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段。他强调说:\"不存在,⽆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 '⽆教育的教学,⼀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道德教育,只是⼀种没有⽬的的⼿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种失去了⼿段的⽬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愚蠢的⼈不可能是有德⾏的。\"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养成各种品德。 3、训育

赫尔巴特关于训育的概念是:\"它与⼉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童的⼼灵发⽣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在于它们的⽬的都是培养。\"换⾔之,训育是辅助教学进⾏教育⼯作的,它要陶冶⼉童的\"道德性格\",并在⼉童⾝上培养⼀种有利于教学的⼼理状态。

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法有,⼀是。即要求⼉童遵守规则。⼆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的艺术。\"三是责备。。⼉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惩罚。

\"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坏了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谁不节制,谁就得到苦药;谁讲话,谁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种每个⼈都听不到他讲话的地⽅去;如此等等。\"这种惩罚\"可以起告诫与使⼈吃⼀堑长⼀智的作⽤\"。五是建⽴有益健康的⽣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要准备\"。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和训育也是有区别的。管理所关⼼的是现在的作⽤,其⼿段⼀般⽐较严厉。⽽训育\"将注意到学⽣的未来,它表现为耐⼼,不是短促⽽尖锐的,⽽是延续的、不断的、慢慢地深⼊⼈⼼的和渐渐地停⽌的,使⼈感觉到⼀种陶冶的⼒量。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布鲁纳(1915-)是美国⼼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门科⽬,并不希望学⽣成为该科⽬的⼀个⼩型图书馆,⽽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种过程,⽽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样,是尽⼒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童教学的主要⽅法,以⿎励⼉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的头脑亲⾃获得知识的⼀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凭借⾃⼰的⼒量对⼈类⽂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能超越现象进⾏再组合,从⽽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法,⼀是⿎励⼉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励⼉童相信并依靠\"⾃⼰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激发⼉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是⼉童学习的推动⼒,应启发⼉童把学习与⽇后的⽣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的知识。四是培养学⽣运⽤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布鲁纳认为,培养学⽣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对所学的知识进⾏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且有利于提⾼学⽣的思维能⼒,实现发现学习。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母必读》(1937)等。

(⼀)、论集体和集体教育原则 1、论集体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要完成这个任务,苏维埃教育所需要的第⼀个形式就是集体。因此,马卡连柯强调说:\"公社的教育⽅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合理的集体,建⽴集体对个⼈的合理影响.\" 2、论集体教育原则

(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有⼈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马卡连柯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个⼈。\"在他看来,要求与尊重是⼀回事。对此,他解释说:\"我们对个⼈所提出的要求,表现了对个⼈的⼒量和可能性的尊重;⽽在我们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个⼈的要求。\"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教育过程中,要求是必须的,否则就不可能建⽴集体和集体纪律。他指出,\"要求\"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第⼀个阶段,即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式\"提出要求。当然领导者所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乎情理并能实现的。在第⼆个阶段,集体的领导者周围已出现了⼀批⾃觉维护纪律的积极分⼦,他们所组成的核⼼会⽤⾃⼰的要求⽀持教师的意见。在第三个阶段,集体本⾝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这时,教师⼰⽆需要再提要求了,因为集体往往⼰向个⼈提出了过多的要求。在谈到\"尊重\"的时候,马卡连柯指出,\"尊重并不是尊重外表的什么东西,并不是尊重脱离社会⾯独⽴存在的东西\"…。这是对那些参加我们的共同劳动、共同⼯作的同志的⼀种尊重,这是对活动家的⼀种尊重。\"

(2)平⾏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集体\"的原则。在他看来,集体⾸先是教育的基础。他说:\"只有当⼀个⼈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豪感的那种集体⽣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段。他强调说,\"集体是个⼈的教师\"。教师必须通过集体来教育个⼈。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的和对象。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两者关系密切,\"在苏联不可能有置⾝集体以外的个⼈\"。因此,教育个⼈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的,个⼈和集体⼜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他说:\"每当我们给个⼈⼀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结集体的⼀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个个⼈的教育。\"马卡连柯后来⽤\"平⾏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每⼀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教育个⼈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命活⼒在于不停滞地前进。他说,\"⼀个⾃由的⼈类集体的⽣活⽅式就是向前⾏进,它的死亡的⽅式就是停滞。\"因此,马卡连柯要求教师不断地向集体提出新的奋⽃⽬标来刺激集体的活⼒。这种新的⽬标就是前景,是⼈们对美好前途的希望。?他强调指出,\"培养⼈,就是培养他前途的希望。这个⼯作⽅法就是建⽴新的前途,运⽤⼰有的前途,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途。\"\"⼈的⽣活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快乐。\"因此,前景教育原则⼜可称为\"明⽇欢乐论。\"在马卡连柯看来,前景教育可以分为3个步骤,即近景、中景和远景。近景主要是针对还没有能⼒安排⾃⼰未来长远的意

向和兴趣的⼉童,随着⼉童年龄的增长,近景将逐渐让位给中景和远景。⽆论是近景、中景还是远景的实现,都应当起到激励学⽣努⼒学习和⼯作的作⽤,防⽌享乐主义情绪的产⽣。 (⼆)、论集体的作风和纪律 1、集体的作风

马卡连柯⼗分重视集体作风的培养。他说:\"如果没有也不去培养⼀定的共同的作风,那么,这⼀切外部⾏为的准则就毫⽆意义了。\"在马卡连柯看来,作风是指五常的共同的态度。这种共同的态度主要表现为5个特点:第⼀,集体应当朝⽓蓬勃。集体应当充满\"强烈的快活情绪\",其表现形式为朝⽓蓬勃和⾏动的决⼼。这也是集体成员对集体和⾃⼰的将来充满⾃信和⾃豪的表现。第⼆,集体成员之间应当团结和睦。在内部关系上,集体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批评,甚⾄可以互相\"压制\",但在外⼈⾯前,集体成员应到相保护,不让同伴追受任何苦恼和羞辱。第三,集体成员应当具有坚定不移地主持正义的观念,在集体中持强凌弱者应当受到处罚,弱者应当得到必要的保护。第四,集体成员要具有积极性,随时准备去从事有条有理的,讲究实效的活动或⽂化娱乐活动,克服空间与材料⽅⾯的困难,并且热爱这样的活动,热爱与困难作⽃争。第五,集体成员应当养成\"抑制的习惯\",\"抑制的特殊形式就是礼貌\"。 2、集体的纪律

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既是集体教育的结果,也是集体教育的⼿段。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与旧社会纪律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应当伴随着⾃觉\",永远应该是⾃觉的纪律。\"马卡连柯强调说:\"所谓有纪律,正是⼀个⼈能够愉快地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三)、论教师集体和家庭中的集体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没有⼀个良好的教师集体是培养不出良好的学⽣集体的。他说\"凡是教师没有集合成⼀个集体的地⽅,凡是集体没有统⼀的⼯作计划,没有⼀致的步调,没有⼀致的准确的对待⼉童的⽅法的地⽅,那⾥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 如果有5个能⼒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个集体⾥,受着⼀种思想、⼀种原则、⼀种作风的⿎舞,能齐⼼⼀致地⼯作的话,那就要⽐10个随⼼所欲地单独⼯作的优秀教师要好得多。\"鉴于教师集体的重要性,马卡连柯研究了如何建设教师集体的问题。在他看来,建设教师集体应当注意4个⽅⾯,第⼀,教师集体应当是⼀个合理的组织,⽽不是偶然的集合体。在组织教师集体时,要注意教师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以及教师的性格和业务能⼒等因素。第⼆,教师集体应当有明确的教育⽬标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第三,教师集体要团结,⾏动要⼀致。第四,教师集体和学⽣集体要建⽴密切的联系。\"教师集体和⼉童集体并不是两个集体,⽽是⼀个集体,⽽且是⼀个教育集体。\"

家庭中的集体教育也是马卡连柯探讨的⼀个重要问题。为了家庭中进⾏集体教育,马卡连柯提了以下建议:第⼀,\"要尽早地让⼉童知识⽗亲和母亲在什么地⽅⼯作,做什么⼯作,这种⼯作是如何的困难,需要付出多⼤的努⼒,取得了什么成就\";第⼆,\"要让⼉童及早明⽩家庭预算,知道⽗亲和母亲的⼯资,第三,要使富裕家庭的孩⼦明⽩\"家庭的富裕没有任何值得夸谩的地⽅\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不羡慕其他家庭,并养成坚忍精神。此外,马卡连柯还要求家庭能够培养孩⼦的诚实、关⼼他⼈、节约、责任感等品质。

布卢姆的教育思想

美国⼼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1913-)是\"掌握学习,教育思想的代表⼈物。主要著作有:《教育⽬标分类学:第⼀分册,认知领域》(1956)、《掌握学习》(1968)和《⼈类特性与学校学习》(1976)等。 (⼀)、论 \"掌握学习 1、\"掌握学习\"的概念

布卢姆通过⼴泛的调查和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学⽣学习能⼒的差异并不是⼈们所想象的那样⼤,⽽且也不是完全稳定不变的,相反,只要教学的时间充分,教学的⽅法得当,具备适当的条件,这些差异是可以改变的。他强调说;\"世界上任何⼈都能学习,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的话,⼏乎所有的⼈都能学好。\"掌握学习\"不仅是掌握学科的知识,⽽且还应该掌握学科的⽅法和⼿段。

布卢姆认为,实施\"掌握学习\"办须把握3个变量,⼀是先决认知⾏为,指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必须具备⼀定的基础知识和能⼒。⼆是先决情感特点,指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三是教学质量,指学校和教师学⽣的学习和学习过程产⽣重要影响的各种直接控制因素。这3个变量相互依存,⼜相互作⽤,共同影响着掌握学习\"的效果。 2、掌握学习\"的关键要素

姆根据教育⽬标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把\"掌握学习\"的要素分解为课程计划、教学程序和评价3个层次,每个层次⼜有若⼲⼦要素,形成了\"掌握学习\"计划的要素结构。 3、掌握学习\"的实施

实施\"掌握学习\"地过程也就是围绕\"掌握学习\"的要素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布卢姆把\"掌握学习\"的实施分为3个阶段,给\"掌握\"下定义;制定实现\"掌握\"的教学计划;为实现\"掌握\"⽽教。

第⼀阶段:给\"掌握\"下定义。布卢姆认为,应⽤ \"掌握学习\"理论时,⾸要任务是给\"掌握\"下精确的定义,也就是详细说明要达到的\"掌握⽔平\",即教学的⽬标、测验及成绩及格的标准。其主要作⽤就是将学习条件和学习的前景告知学⽣、教师、⾏政⼈员和家长。

给\"掌握\"下定义可以分成4个步骤:⼀是确定课程⽬标;⼆是编制总结性测验试卷;三是制定单元⽬标;四是编制形成性测验试卷。

第⼆阶段:制定实现\"掌握\"的教学计划。布卢姆认为,制定计划的⽬的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避免出现被动地凑合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且,这⼀计划应该⾯向全体学⽣,有助于全体学⽣实现单元⽬标。因此,制定计划要注意⾼质量教学的2个关键:⼀是在课堂上讲授的与每个⽬标有关的材料和⽅式应适合于绝⼤多数学⽣;⼆是根据教学⽬标设计的、配备有相应材料的各项活动应能调动绝⼤多数学⽣积极参与。 第三阶段:为实现 \"掌握\"⽽教。

\"掌握学习\"的教学可分为2个步骤:⼀是介绍情况,即向学⽣介绍有关学习内容、⽅法、考评⽅式和标准等⽅⾯的情况,让学⽣做到⼼中有数。同时还要告诉学⽣,如果他们需要,可以得到额外的时间和帮助,以保证他们\"掌握\"。⼆是课堂教学。教学测验确定学⽣掌握的⽔平,并对其分组。随后,根据不同的分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