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自我
课题 考纲要求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1.1 自尊自信 △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1.2 明辨是非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 1.3 自我负责 △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考点1: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1.自爱 (1)什么是自爱
珍爱我的生命,认识我的精神世界,悦纳并完善我自己,这就是自爱。 (2)如何做到自爱
①懂得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珍惜它,维护它,不使它受到伤害。②学会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期待和追求更加美好的自我。③懂得自己和社会生活有怎样的关系,怎样适应和 创造更好的社会生活。 (3)自爱的意义
①有了自爱,我们的人生就有了起点,有了目标,就能对自己的人生积极领悟,努力奋斗。②自爱是宝贵的心理品质,是美好品德的出发点。 2.自尊 (1)什么是自尊
一个自爱的人对自己的人格有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内心,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也不容许他人损害自己的人格,这就是自尊。 (2)自尊的意义
①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②自尊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追求完善的自我,为他人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心理动力和源泉。 (3)自尊与知耻
①两者关系:自尊和知耻是互为表里的。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不知羞耻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②知耻的含义: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表现。③羞耻心的重要性:人有了羞耻心,就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感到难为情;有了羞耻心,做了错事会感到惭愧、悔恨;有了羞耻心,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这些负面的感受都会成为我们纠正自己、完善自己的力量。 (4)如何做到自尊
①自尊最重要的是维护自己的人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做出有损人格的事。②树立自尊是我们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不卑不亢,自尊自重,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③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要有羞耻感,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④自尊要适度,要克服虚荣心理和自傲心理。④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3.自尊与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4.自尊、自负、虚荣的区别 自我评评价自己的价 能力和表现 靠加强自己希望得到他人或的道德修养超过自己通过表面的荣社 和提高自身实际价值耀博得人们的会的肯素质赢得他的社会肯称赞 定 人的肯定 不卑不亢、谦行为表虚谨慎、居功现 不傲 中心 西 以自我为华而不实的东目中无人,名利,过分追求定 自视清高,自吹自擂,看重己的优点 用 自尊 恰如其分地只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作自负 虚荣 过高地评价自不仅不能增加与他人关自身的价值,反结果 不断进步 系疏远 而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考点 2: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1.自卑心理
(1)含义。自卑是一种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
(2)表现:陷入自卑,就会在自己的弱点或缺陷面前失去自信,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3)危害:自卑是一个心理牢笼。严重的自卑导致迷失前进的方向,失去生活的动力,甚至自暴自弃。
2.走出自卑,树立自信
(1)学会尊重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悦纳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自尊人格。 (2)自强不息,弥补缺点,发挥长处。
考点 3: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1.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明善恶,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2.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尺
做人的良知就是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3.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1)以美好道德陶冶自己的心灵,懂得法律规范。
(2)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我们就能避免误入歧途。 (3)学会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4.从众心理
(1)含义:个人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即“人云亦云”、“随大流”。
(2)影响:跟着“群体”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健康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克服方法:①学会鉴别不同的情趣,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②正确把握,“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好奇心
(1)含义: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 (2)全面看待好奇心。
①首先要充分肯定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宝贵的心理品质。②特别要支持、鼓励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青少年对新事物的兴趣。③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奇上,要善于转化为行动。④还要警惕:如果缺乏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能力,好奇心也容易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甚至导致人生的失败。 6.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明确、可行的中长期目标和计划,从严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2)要不断磨砺坚强的意志,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即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榜样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学会使用自我暗示法、自我惩罚法、请人监督法和自我约束法等,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考点4: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 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1.社会的复杂性 善恶美丑无所不包。 2.学会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1)对社会信息要运用良知的标尺加以判别。 吸收有益的营养,剔除无益的糟粕,拒绝有害的毒素。 (2)正确对待父母和长辈的影响。
不能无原则地服从,要分清是非,坚持原则;虚心接受他们的正确意见和建议,同时,拒绝和抵制他们不健康的思
想和行为的影响,主动、委婉地指出他们的错误。 (3)正确对待社会传媒影响。
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传媒中的不良信息,学会选择,学会取舍,批判地吸收传媒中的有益信息。 (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的影响。
①“社会流行”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心理的综合反映。②流行事物的发生,常常有商业运作的背景.也少不了从众心理的推动。③对待流行的事物,我们需要思考,理性行动,作出正确的选择,避免盲目从众、效仿和追随。 不能正确对待社会流行的原因
虚荣心理,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盲目从众心理,不能把握自己的好奇心,自控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家长、老师的教育,没有坚强的意志,不敢坚持原则,不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等。 3.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战胜自己,抵制诱惑;坚持原则,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考点5: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 考点6: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责任感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有责任感就意味着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调节和自我引导。 (2)表现:有责任感的人,对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有清醒的认识,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不推诿,不逃避,能够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错事。 2.少年的责任
(1)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等;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多读有益书籍,多运动,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等。
(2)对他人负责: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不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 (3)对集体负责:以自己的行为增添集体的荣誉和力量。
(4)对社会负责: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家分忧,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良好的行为创造美好的社会。 3.做有责任感的人
(1)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2)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3)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
(4)对因为自己的错误或无意中的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要勇于承担责任,同时应该接受教训,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