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等卫生学校护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等卫生学校护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爱玩科技网


中等卫生学校护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等卫生学校担任着为国家培养实用型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卫生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近年来在国家有关的鼓励和引导下,办学思想与时俱进,办学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变化,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护理学的概念涵盖了更丰富的内容,同时,社区护理、整体化护理的实施,使护理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校自开办护理学专业以来,现已培养上万专科护理人才,积累了一定的护理教育经验。近年来,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我们对兄弟院校进行了大量的交流,设想对原有的护理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现提出部分建议与处理对策与同行一同探讨。

一、教师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和提高

众所周知,各院校是否具备一支既有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结构,又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护理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先决条件。但是,目前部分学校的领导过分注重护理教师学历的提高,而忽略了她们操作技能的提高。一些护理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多年无法按时到医院轮转,在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连续几年不去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将意味着教师操作技能的滞后。很多到医院实习的学生不敢给患者打针,不敢给思者配药,带教教师更不敢放手让学生操作。为解决此矛盾,护理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其自身能力决定了她们培养的护生的质量,从而主动要求定期去医院上班,以及时学到临床的护理新技术、新业务,防止学校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只有学校领导和护理教师双方都意识到提高护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关措施,这一问题方能得到解决。我们认为,为确保护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应保证护理教师每年至少有3个月的时间去医院上班。

二、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生源少、学生质量差影响着许多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发展。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学校,就是要扬长避短,获取专业技能知识以便就业。然而大量的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重新遭遇了学习挫折。由于学生的底子差,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师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学生在遭遇

了一次次学习的挫折后,终于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失望直接导致学生对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厌恶。一开始,学生都是满怀信心、热情饱满地走进校园,一年多后,当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开设后,多数学生早已失去了热情和信心。我们之所以对目前实行的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材产生怀疑,是因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学质量下滑并非只是生源质量下滑的结果,我们认为:专业课程学时的压缩和套餐式教材是造成目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以护理专业为例,目前的《正常人体学基础》囊括了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内容,《临床护理》囊括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这种套餐式的教材直接导致教师观念及师资力量滞后,很多教单一课程的教师不得不跨学科讲课,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滑。还有一些教师则按照章节划分出内、外、妇、儿等学科,各讲各的专业。一本教材,四五个教师同时走马灯似地讲,这种非常规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了混乱的印象,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材对学时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内容没有随着学时的减少而做相应的压缩,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师感觉压力很大。许多教师甚至采取压缩实验技能操作学时的方法来弥补理论学时的不足,而临床实验技能操作学时的减少会直接导致学生动手机会的减少和动手能力的降低。

总之,文化基础课程学时的加大,直接影响到了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压缩的学时,打破分科疾病护理的界限,跳出传统护理教育框架,配合这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出台的是一系列的教材改革。

三、分层次教学应尝试开展

目前,对于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培养什么类型的卫生人才还有很大的争议。一些观点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能够接受更高学历教育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学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要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以便学生在日后能继续考取专科、本科;另一些观点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因为多数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的不是升学而是就业。

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教学可实施分层次教学,即在学生报名入学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选择2种不同的课程设置:一是以培养继续深造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课程设置,此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主要侧重于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以便学生适应升学考试的需要。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时可按4:6的比例分配,这样可以使那些文化课程较好的学生有继续深造的可能,同时考虑到将来还会接受到医学教育,因此在中专阶段其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适当压缩;二是以培养中、初级护理人才就业为目的的教学课程设置,此类教学主要侧重于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文化基

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时可按1:3的比例分配,文化课程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专业课程要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使毕业生掌握专业必需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求。

四、正确认识和使用多媒体教学

纵观中等护理教育的现状,目前仍有许多学校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学期所上的为数甚少的电教课,其内容也较陈旧,护生看到的无非是一些所谓的“规范操作”。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再加上中专护生年龄小、理解力差、缺乏直接经验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是不能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的。因此,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通过形象直观的电化教育,把情景教学引入基护教学中来,以丰富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并全而提高护生素质。教室里应配电视机、放像机(VCD)、投影仪等,使教室变成完善的视、听、说、教学场所,护生在这里可全方位地感受和获得信息,图文声像并茂,使眼、脑、口、耳并用,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法,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兴趣。还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为指导,立足学科特点,力求通过电化教学,把情景教学引入基护教学中,使电化教学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改革统一起来,使之形成一种新型的课堂结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教师通过理论精讲后,立即将相关内容进行实物与实景演习,达到直观的目的。

五、探讨新类型的作业模式

作业不仅在知识的巩固、内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低水平、重复性的大量习题,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会影响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精心设计的高水平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其创新能力。传统的《内科护理学》作业设计,往往侧重于知识的消化和整理,常常以名词解释、意义阐述、问答题和简答题等形式出现,学生不用思考分析,答案就在教科书上。这样的作业设计显然对学生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作业,不但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还会泯灭学习护理学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有必要通过操作技能练习、病例分析、社会实践活动等作业类型,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以的“三个面向”和在第三次全国教

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为适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服务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社会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其改革目标是使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职业道德、身心健康、业务水平均达到21世纪对护理人员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