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滩镇“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规划
为加快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全面改善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提升我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根据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一)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八滩镇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打造“文化名镇”战略,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投资近600万元,新建了总面积3000平方米,集电影院、图书馆、书画展览馆、活动中心、文化办公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投资100万元,新建了包括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LED显示屏、休闲广场在内的综合广场;架设了16公里光缆,发展有线电视800户、数字电视210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通组率达100%;新建农家书屋17个,新增图书16000册;举办文艺汇演8场,完成送戏下乡4次、送电影下乡250场次。
以“四大文化”为载体,全力谋求公共文化事业新跨越。一是打造群众文化。通过开展书法、绘画展览、文艺演出、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凝聚培养一批艺术人才,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二是弘扬节日文化。以重要节日为契机,举办“我为滨海添光彩”演讲比赛、八滩镇第四届农动会、专场淮剧演出等活动5次以上。三是营造校园文化。以八滩的优势教育资源为抓手,着力开展“书画艺术周”、学生运动会、读书会、教师论坛等多种活动。四是唱响广场文
1
化。以夕阳红艺术团为载体,举办广场舞会、太极拳表演等活动。
以“四大工程”为平台,聚力打开文化事业新局面。一是特色文化工程。充分挖掘酒乡文化,着力打造五醍浆、玉醍醇等酒乡文化品牌,充分展示八滩古镇的历史底蕴。二是红色文化工程。投资150万元,对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进行维修,对烈士陵园进行改造和完善,设立王桥战斗烈士展览馆、红色文化橱窗,建立“红色文化苑”,作为感恩教育、爱国主义与传统教育基地。三是农民文化工程。不断完善农家书屋,提升农家书屋层次;继续完善人民公园设施,提升公园层次、群众休闲档次。四是基础文化工程。按照双入户的要求,在确保“村村通”的基础上,调频广播覆盖率达到5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
(二)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目标仍然不相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精品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仍然偏少,投入不平衡现象突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增多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现象并存;公共文化设施开放利用率不够高,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公共文化发展和运行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二、“十二五”时期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滩城镇发展的战
2
略目标,以民主民生、创新创优为主线,以全面实现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为主题,以提升文化生活品质为目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快形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一体化格局,创新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我镇加快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文化惠民。实践“以民为本”、“文化民生”、“文化惠民”理念,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文化在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2、主导、社会参与。坚持主导原则,把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建立多管齐下、广泛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形成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
3、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重点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和最薄弱的文化需要,形成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格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4、普及提高、多元发展。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既要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又要适度打造文
3
化精品和特色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引导公众文化需求,提升公众文化素质。
5、改革创新、完善。创新公共文化发展理念,建立充满活力、科学高效的公共文化行政管理、公共文化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发展效率。
(三)发展目标
以全面实现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为主题,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公益性、均等性、多样性等理念,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与我镇经济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相适应,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县领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跻身前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广为知名,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率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制度设计力争取得具有全省、全市示范意义的经验成果,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三、“十二五”时期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形成县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以改善文化民生为主题,以科学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为目标,至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镇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水平达县内一流和全市领跑。
按镇区一中心、一村(社区)一室,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文体设施。至2015年,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面积达3000平
4
方米,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到600平方米,村(社区)综合文化室覆盖率达100%,村(社区)综合文化室面积达到50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实现镇与村(社区)党员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至2015年,全镇人均藏书量达到1册,人均年增新书0.02册;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公共文化广场4个,实现校园与社区文化共建共享。
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至2015年,全镇100%的行政村村级文化设施实现“五个一”,即有一个老年人和少儿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室,一个阅报栏或宣传橱窗,一个集健身、娱乐、教育、活动功能的综合活动室,一个室外的休闲公园、小广场或体育场。
(二)形成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社会三方力量优势,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传统的单中心提供模式向多中心、多层次、协同合作的提供模式转变。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提高我镇公共文化投入效率、管理效率和供给效率,使我镇成为全县“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依托我县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结合我镇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为公众提供免费借阅和上网服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电子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村(社区)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6小时;坚持送电影、送戏下乡、到校园、到企业活动,组织每个行政村(社区)群众每月观看电影2场次,观看多样性文艺演出6场次,镇文广中心每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12场次,每年免费为中
5
小学学生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20场次。
继续注重保障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每年举办包括农民、职工、学生参与的各类体育比赛活动5次,举办1次本乡本土书法交流活动,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科普知识及培训40场次;各村(社区)建立一个健身示范点,并配备相应健身器材;组建一支专业演出文艺团体,创新本镇特色文化,组织文化特色专业人才,创新精品力作,年均创作小戏1个,小品、曲艺、相声5个以及一定数量的书画艺术作品。
弘扬传统文化,打击腐朽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倾力打造历史悠久的“鸭蛋汪”酒乡五醍浆文化品牌;弘扬王桥战斗红色文化精神,经常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强化文化市场管理监督机制,坚持“扫黄、打非”长效管理机制,禁止所有文化娱乐场所违规经营,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提升文化服务品味。
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镇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达18000户,入户率达90%,十二五末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
四、“十二五”时期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和宣传
镇、要从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我镇统筹城乡发展、“民主民生”等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文化惠民”、“文化民生”的理念,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把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镇每年投入人均2元,用
6
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每村按人均1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同时,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营造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机制
成立由镇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村(居)支部及有关文化、广电、教育、财政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文化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与村组干部工资挂钩,强力推进文化工作。研究制定镇综合文化中心、村(社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规范,实施对中心、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实施文化先进乡镇的创评机制,不断提高我镇文化服务水平。将文化部门、各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年度指标考核机制,对先进村进行表彰奖励,对后进村进行通报批评,确保全镇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民众,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优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提升人员素质、培养创新思维为重点,通过搭平台、压担子、交任务的方式,培养一支专业素质硬、创新意识强、管理水平高的文化队伍,以优秀人才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八滩公共文化事业影响力。镇明确4名事业编制人员为综合文化中心及文化站专业工作人员,管理指导全镇的文化事业发展;各村(社区)明确1名专兼职综合文化室管理员;每年组织村(社区)综合文化室管理员业务学习培训4次,确保全镇文化管理工作平稳运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