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借款肯定不能判刑。但如果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并且还虚构事实、隐瞒,那就可能是诈骗犯罪了。
一、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及量刑标准
刑法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一)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二)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三)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四)客观要件: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诈骗罪的判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刑事案件中双倍借条认定
并不一定属于诈骗行为,如果对方要求的利息为双倍,在借款中规定的利息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也是属于高利贷行为,过高的利息也是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是合法范围内的高利息,可以要求法庭酌情予以调整降低。但是如果没有借钱,却又有借条存在那就是诈骗。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三、故意借钱不还属于诈骗吗
借钱故意不还是否属于诈骗还要区分行为人“借款不还”的性质,应充分考虑行为人借钱时的主观故意、有无偿还能力以及对所借款项的使用情况等综合因素。
一般情况下的借钱不还产生的纠纷属于民间借贷纠纷,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普通的民间借贷与利用借贷进行诈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1,普通民间借贷的借款人在借钱时是有归还的意愿的,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不能归还(如生意失败力进行偿还。
而借贷型诈骗中的借款人在借贷时就存在非法占有的故意,所编造的借款用途等都是借款人虚构的,自己根本没有偿还借款的能力。
2,借款人借款后的行为及对归还欠款的态度。
普通民间借贷中借款人借钱后,合理使用借款,积极为还款做努力,诈骗型借款的借款人取得借款后任意挥霍借款,更换手机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销声匿迹,躲避出借人的讨要。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