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
总的线索:时间,一九二三年二月至一九二七年七月。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或大时期。
推动和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从而促进了中国运动的大发展。
推动和支持广东国民进行了北伐战争,打垮了吴佩孚和孙传芳。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一、 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七”惨案后,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党采取了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所领导的,建立工人阶级与其他民主力量的联盟。
1
在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五日发表了《中国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首次提出,首次提出关于同其他民主党派合作的问题。
2
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决定中国无产阶级要参加民族运动并赞助中国,提出了“民主的联合战线和推翻帝国主义、军阀”的口号。
3
一九二二年八月,在杭州西湖举行了特别会议,讨论了同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会上,马林—国际---党员—个人身份——民主联合战线。会后,陈独秀、李大钊、马林—上海—孙中山-党的主张,孙中山欣然表示同意。
4
一九二三年一月,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关于国共合作决议。
5
通过党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帮助,孙中山认识不断提高,表示接受建议,要我党帮助改组。一九二三年二月他回到广州,组织称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继续进行改组的准备工作。
6
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二十日,中国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代表三十多人,代表党员四百二十人。第一次修改了党章,陈独秀为委员长。
大会分析了,估计了把改造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
级的民主联盟的可能性,接受了国际的决议,作出了《关于国动及的决议案》,决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大会批评了张国焘等人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观点,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的右倾观点,认为必须坚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性。会议决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实行党内合作,把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意义:大会正确的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使党能够把一切力量都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的步伐,为第一次国内战争作了必要的准备。
不足:国际和“三大”的决议,都对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估计不足,没有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7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国际执委会团作了《关于中国民族运动和问题的决议》,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把它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
8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上海召开了三届一中全会,决定在全国扩大的组织:凡是有组织的地方,我党党员、团员“一并加入”;凡无组织的地方,我党为之建立。在中的我党党员和团员应成立秘密组织,一切
政治性的言论和行动必须受我党指挥,努力争取“站在中心地位”。十二月,党发出第十三号通告,指出党的各地组织,应在已有组织的地方,立即合组改组委员会,并准备好出席即将召开的一大的代表。这样,全面改组,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9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在广州一大。李大钊、、林伯渠、瞿秋白等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三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体现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民权主义,体现于“建立”,即推翻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体现于“平均地权”,是一种土地国有化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中国民族自求”;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样 ,新三民主义就成为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三民主义了。
一大,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各个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就由资产阶级性的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联盟组织。
黄埔军校:一九二四年五月,党和苏联帮助下,在广州,陆军军官学校,
蒋介石为校长,左派领袖廖仲恺为小党代表,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二、 全国运动的恢复、发展、高涨
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我党公开组织和领导工农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它的起点和标志是沙面罢工:一九二四年七月至八月十七号。它改变了从“二七”以来的沉闷局面,工人运动开始走向高潮,各地逐步恢复了被封闭的工会。
农动,农动讲习所,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
中国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一日至二十二日,上海,代表二十人,代表党员九百九十四人。
大会着重讨论了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运动的领导,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第二次修改了党章,陈独秀为。
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应取得领导的地位,指出无产阶级是最有性最彻底的阶级。
大会强调同盟军问题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有区别。
大会决定必须普遍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提出了反对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税等主张。
大会总结了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批评了“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分析了的政治状况----左中右—对策。
大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党章党员五人以上—三人以上成立支部,成立组织部、妇女部。
评价: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各项工作所做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为即将到来的运动的新高潮作了政治上和组织上 的准备。提出了过去历次大会都没有正式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大以后,全国的群众运动迅猛发展。
“五卅”运动:一九二五年五月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八日,三十日。六月一日,上海总工会宣布三罢,帝国主义采取各种手段,
六月二十三日民族资产阶级妥协。
“五卅”运动证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是中国的敌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柔软性和动摇性;小资产阶级是的可靠同盟军;无产阶级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性,是中国的领导力量。
“五卅”运动是全国大风暴的开始,它迅速由上海席卷全国,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
斗争新高潮。
省港大罢工:声势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苏兆征、邓中夏、陈延年,、广
州。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九日,二十三日---“沙基惨案”。
一九二五年二月一日,广东举行了第一次东征,七月,广东的大元帅府改组,成立国民,所辖改编为国民军,黄埔军校学生为国民军第一军,进行了第二次东征。广东根据地得到了统一和巩固,为国民军出师北伐,工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一九二六年七月九日,国民军誓师北伐。
上海三次武装:一九二六年十月,一九二七年二月和三月,第三次在周年来、罗亦农、赵世炎等成绩的特别委员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
三、 的两篇文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改组起,内的一些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右派分子,就反对国共合作;冯自由派组织了所谓“同志俱乐部”;谢持、邹鲁等提出“党书”,“西山会议派’;统一战线建立后,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和民族利益的右派,想把领导权夺去,以便扭转的方向。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指出: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军阀是中国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农民)、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对于中国具有矛盾的态度,既需要,又怀疑,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全国特别是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迅猛发展。他们非常害怕。污蔑农动是“痞子运动”等,各地反动派利用团防,捣毁农民协会,惨杀农会干部,陈独秀的《政治报告决议案》,认为当前的主要危险是民众运动,要工农运动发展。
一九二七年一月四日至二月五日,到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村考察了三十二天。二月十六日,他给写信,随之即写。
(一) 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中的伟大作用。
(二) 阐明了在农村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
(三) 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指出了贫农是农民中最的力量。
(四) 考察报告始终贯穿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
首创精神的思想。
四、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
蒋介石资产阶级右翼的政治代表,是一个极端残忍、极端阴险的反野心家、阴谋家。辛亥时,曾投于上海政治流氓集团头子陈其美门下。后在上海交易所充当经纪人,和买办资产阶级进一步勾结。一九二二年到广东,骗取了孙中山的信任,,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骗取了黄埔军校校长和国民军第一军军长职位。
中山舰事件: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李子龙,二十日。
《整理党务案》:一九二六年五月,蒋介石在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消释疑虑,杜绝纠纷”为借口提出此案,规定:党在及省市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一党在及省市党部不得担任党部的;加入的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中国党对加入的党员的一切训令,
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发出。
从此,担任的党员全部辞职,蒋介石当上了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军人,党部的其他各部也都为右派分子担任,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分子篡夺了的党权。此后,又当上了军总司令,按总司令组织大纲规定,出征动员令下后,凡国民所属军、政、民、财个机关均须受总司令指挥,这样,蒋介石就垄断了党政军财大权。
“四•一二”反政变:
一九二七年一月,国民从广州迁到武汉,蒋介石-南昌为大本营,加紧同帝国主义
的勾结,对抗。密令“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
四月十二日凌晨,青红帮,罢工,,宝山路三德里,血流成河。
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总工会,查封组织,捕杀党员和者。据不完全统计,反政变后的三天中,被杀三百多人,被捕五百多人,逃亡失踪五千多人。四月十八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勾结广西军阀,右派分子,在南京建立了反的““,同武汉相对立。
汪精卫:一九二七年三月十日,他开始担任党政主要领导职务。随之,其反革
命集团加紧反活动。
五月十七日,武汉所辖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变,进攻武汉。
汪精卫集团发出了保护地主、富农利益的通告,污蔑农动“破坏公共秩序”“无异反”。
“马日事变”: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武汉所辖何健部许克祥在长沙叛变,捣毁了湖南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团体机关,释放了在押的土豪劣绅,大肆逮捕和惨杀党员和群众,在二十天之内,长沙就有一万多人被杀害。(因为二十一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这一事变是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变的信号。
且汪蒋合流共同反。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四日晚,汪精卫集团控制的武汉政治委员会团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分共”计划,七月十五日,在汉口提出“分共”决议,公开宣布同党决裂。蒋、汪大,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使一人漏网”。大批党人和群众惨遭杀害,党的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团体被取消,工农运动被下去。至此,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遭到惨重失败。
五、 陈独秀的右倾观点
1, 在党的三大会议上讨论国共合作时,提出了“一切工作归”,否
认无产阶级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中 的领导地位。
2, 在党的“三大”前后,陈独秀先后发表了《资产阶级的与的资
产阶级》(四月),《中国国民与社会各阶级》(十二月)两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中国民主的右倾观点。认为:资产阶级的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中国无产阶级“幼稚”,“不是的势力”;中国农民“散漫”“保守”;鼓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当然处于国民之领导地位”,否认无产阶级对民主的领导权,提出由“统帅的资产阶级,联合的无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的右倾错误公式;认为无产阶级只有等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再来“领导”,此即其“二次论”。
3, 中山舰事件之后,妥协退让,未采纳坚决反击的主张,党员被迫退
出第一军。、周年来建议把退出第一军的党员派到其他军中去,建立叶挺团式的,他又拒绝这一正确主张。由于怕得罪蒋介石,破裂了统一战线。不仅不敢揭露事件,反而荒谬地认为,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党员“包办”了的工作,蒋介石误信了“谣言”,因此一再向蒋介石解释。在《向导》公开发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说“从建立黄埔军校一直到三月二十日,都找不出蒋有一件“反”的行动,谁反蒋就是“反”。
4, 在《整理党务案》上,妥协,要大家签字接受。
5, 在农民问题上:农动“过火”,完全否定在当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的必要,说什么土地问题只可以在宣传上由减租减息、反对苛捐杂税引申过去,而不能把它当做斗争的口号。因此要工农运动发展,反对耕地农有
6, 投降主义:上海工人武装时,曾缴获步四千支、机二十多
挺,组织了二千七百人的个纠察队。陈独秀对此采取消极态度,不予支持。工人群众多次
反映将对工人袭击,他却置之不理。四月五日,他与汪精卫发表了,《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领袖将驱逐党,将压迫工会与纠察队都是“谣言“,“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要求两党同志“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谣言,互相尊敬,事事协商”。六月,党曾决定让部分领导到“安全”的地方去,遭拒绝。六月二十八日,他屈服于汪精卫武汉的压力, 为了维持国共合作和所谓“兵工团结”,命令湖北省总工会自动解散拥有五千人,两千支的武汉工人纠察队,把全部子弹药交给了汪精卫的武汉卫戍司令部。第二天,武汉了“训令”。三十日召开的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共关系的十一条决议,承认“当然处于国民之领导地位”,“为减少政局之纠纷”,党人可以“请假”名义退出;“工农武装对均应服从之管理与训练”等。
六、 中国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九日,武汉,八十多人,五万七千九百多人。陈独秀为
陈独秀《政治和组织的报告》。承认错误,辩护。认为:中山舰事件的无原则让步是“正确的策略”;上海的工人武装碧游宫举行;当前不必高土地,的不过北伐战争胜利后再进行;西北退却理论。
通过了《组织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案》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深入,实行急进的土地纲领,创造乡村的民主政权。《土地问题决议案》:建立农民政权,组织农民自卫军,没收大地主和反派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职工运动及议案》:普遍发展工人纠察队,以便使化和建立真正的。
七、 第一次大失败原因
主观上,客观上
教训:(一)现代中国的民主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二)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三)中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反对武装的反(四)中国人民要战胜强大的敌人,不仅要靠的积极性,而且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统一的力量的正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