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
摘 要: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是世界级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他们在幼儿教育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果实,对幼儿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两者不约而同,都反对传统教育,但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上又各有特色。
关键词:福禄培尔 蒙台梭利 幼儿教育 理论与实践 比较
生平简介
1、福禄培尔(1782~1852)
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代表作有《人的教育》,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发现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提倡幼儿积极主动学习。他建立了一套幼儿园教育体系,并组织幼儿园教师的训练,大力倡导幼儿园运动,在教育史上开创了新的纪元。他所提出的幼儿教育理论,以及进行的一系列幼儿教育实践,特别是为幼儿设计和制作的 “恩物”,对后世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
2、蒙台梭利(1870~1952年)
意大利人,她是世界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早年,蒙台梭利主要致力于为智力缺陷幼儿的治疗,呼吁社会:“幼儿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为智力缺陷幼儿应当与正常幼儿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蒙台梭利相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幼儿设计的教育方法同样适用于正常幼儿,于是,在1907 年,她于罗马贫民区建立“幼儿之家”,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非常成功: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幼儿,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在欧洲引起巨大轰动,其教育理念也影响着世界幼儿教育。
教育理论与实践
1、教学理念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提倡新的幼儿观。他们认为幼儿有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幼儿是生来就善的、是有能力的,因而,他们反对对幼儿进行压迫和束缚,主张幼儿的教育应以幼儿为本位,研究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真正的教育。
福禄贝尔出身于牧师之家,受到宗教影响,因此他的幼儿观也充满了从神秘主义色彩和或神学色彩。
福禄贝尔认为世间一切关系都是人与上帝关系的体现,他特别强调,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最能反映纯粹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人应该通过与父母的关系来理解人与上帝的关系。幼儿首先是通过父母来认识上帝、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由此可见,父母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父母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蒙台梭利出身医学,其教育理论主要以近代科学、哲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生理学为基础,其宗教主义色彩远轻于福禄倍尔。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既不仅仅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单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
她说:幼儿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自发的冲动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引发并顺应幼儿自发冲动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蒙台梭利归纳出幼儿身心发展的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二是心理具有吸引力;三十发展具有敏感期;四是发展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为个性建设阶段(0—6岁);第二阶段为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青春期阶段(12—18岁),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2、教学方法
福禄贝尔创立了幼儿园,这里是系统实施幼儿教育实践的场所。幼儿园的理念是“绿色家园”,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扩展,目的是让所有幼儿都健康成长,使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让他们的生命经历变得丰富多彩。
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依据这个原理,福禄贝尔十分重视幼儿的亲身观察,从而更加容易感知事物,形成概念。福禄贝尔是第一个发现“游戏”的人。他把游戏看成是幼儿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他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价值,把游戏作为教育幼儿的重要方法之一。
蒙台梭利同样非常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她强调创造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必要条件。“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对这一环境的专门描述,“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是幼儿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
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充分发挥幼儿的节奏与步调;2、给幼儿安全感;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4、具有美的感觉;5、必要的;6、秩序;7、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3、教具
福禄贝尔主张幼儿园要设置花坛、菜园、果园等,以便幼儿与自然亲密接触。为了帮助幼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规律,福禄贝尔为幼儿设计了一套教具:恩物。所谓“恩物”,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幼儿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预示着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序的、统一的状态——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依据该指导思想,恩物通常有6种:第一种是6只柔软的彩色小球;第二种是木质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第三种是由8个同样大小的小立方体组成一个大立方体;第4、5、6种都是一个大立方体,可以分割成大小和数目不等的小立方体、长方体、长方板以及小的三角板。除了上述6种恩物外,福禄贝尔还使用各种纸片和小珠,被称为第7、8、9种恩物。
与福禄贝尔的恩物相比,蒙台梭利教具则脱掉一层宗教的神秘外衣。蒙台梭利教具主要分6大领域:感官教育教具、数学教育教具、语言教育教具、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乐教育教具。蒙台梭利教具具有鲜明的特色: 1、蒙氏教具不选用五彩杂陈的色泽,以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2、为符合幼儿的内在需要,大小、尺寸上,只以幼儿的能力为考虑范围。3、每项教具都有能够吸引幼儿的因素。4、教具的设计, 以供给一个人操作为主要考虑目标。5、每项教具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 “内在纪律”。 6、每样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7、在设计上,具有控制错误的特性,幼儿能够自行发现错误、从而改正。
4、教学组织形式
福禄贝尔所创立的幼儿园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学。作业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为幼儿设计各种游戏活动,要求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作业的种类很多,积极有益的作业源于自动原则,每一种作业又包含着一系列的作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幼儿对多种图形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点、线、面,并练习利用他们去组成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
作业的主要对象是恩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恩物和作业是相互连接的幼儿游戏的两种形式,是幼儿认识自然、社会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恩物和作业有明显的区别:1、从幼儿活动次序来看,恩物在前,作业在后;2、恩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吸收,作业则主要在于表现;3、恩物游戏不改变物体的形态,作业则要改变材料的形态。
与福禄贝尔相比,蒙台梭利则强调“工作”。工作的实质就是活动,是幼儿的自由活动。福禄贝尔将幼儿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而蒙台梭利则称之为“工作”,因为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幼儿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培养幼儿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 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3—7岁幼儿的发展主要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幼儿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儿童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而不是为了实现一个外部目的,因此也就不遵循劳动效益规律。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工作有以下特征:1、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本能;2、没有外在目标,以自我实现,自我完美为内在目标;3、是一种活动性、建构性和创造性的工作;4、完成、无人可替代或帮助完成;5、以环境为媒介来改进、塑造自己的人格;6、以自己的方式、速率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
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准备的环境”需要教师精心布置,我们可以看出蒙台梭利的教师观:教师相比福禄贝尔的“园丁”来说,显得较为被动,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和看护是他们的主要职责。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全世界幼儿教育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批判的继承他们教育理念中合理的因素,如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思想性等。对于当今一些为了商业利益,盲目、夸大宣传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机构,我们应以科学的眼光辩证对待这些宣传,从而让幼儿接受到真正有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