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5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国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在央视电视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中播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1
盼望很久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要放映了!离家最近的天逸影城排片了,却只排了一天.虽然是在星期五下午,虽然是在六点到七点多的非黄金时间,而且我还有培训班,妈妈还是二话不说,跟老师请假带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静地期待着……
这是中国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主要讲了在故宫里维修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待繁琐.复杂.枯燥.无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没有烦躁.焦灼,而是耐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一件事.
他们还会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就像在一碗清汤里撒盐.他们养了可爱的〝御猫〞.彩色的鹦鹉,打杏子.种樱桃,弹吉他.骑自行车,还有个师傅居然戴着特别高级的Goole眼镜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有趣〞的故宫生活了.
我们要学习故宫文物修理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喜欢只求快,不求好,哪还有人像他们这样,修一个钟,八个月才修好;织一块布,每天只织几厘米——只为了保证质量.
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大国工匠》,讲的就是这种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讲到有一个造船工,要焊接数百块钢板,几十千米长的缝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个几十米,因为慢工出细活,质量才有保证.
我们要发扬这种工匠精神,跟故宫文物修理师一样,做事时不能急躁,要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我们一定要告诫自己:〝学习工匠精神,一认真,你就赢了!〞
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2
昨晚一口气看完这三集的纪录片,时时有泪目的冲动,但那只是出于我一直以来对故宫的莫名深爱,以及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自豪和对这些大师们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务时,一种慢悠悠.稳当当的节奏感支配了我,这时又一下子想起了这部纪录片,和那些闲散而踏实地生活在故宫的人们.
我特别喜欢这种淡然的.不慌不忙的节奏.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做好一件事,这真的难得,带来的也会是别样的成就感.这也是故宫里的大师们对待修文物的态度.修复精密的钟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让装饰盘上每一个翅膀.每一处关节动起来;修复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亲手采集;丝织品要亲自缂丝,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妆,保持最本真的状态,用肉眼去调节每一点色差;面对陶器.青铜器,一点点的调色.上釉,做旧如旧,点滴也精选不得;书画作品复原,拉起薄如蝉翼的纸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一幅无价之宝...年复一年地做着这样的工作,感觉纪录片里的大师个顶个儿地性子温和.耐心,心态分外平和.在故宫的偏院里,他们自己种树.种菜.打水.扫地.采果子.开开风趣的小玩笑,在纷纷扰扰的现代世界过着与世无争的古代生活...
从这部纪录片里,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祖辈的生活态度.上等的工艺品,绝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机械制造批量得到.中国人的书画.织品.器具,无一不是慢工出细活儿,这里面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是金钱,更是情感和风骨.
而在今天的喧嚣世界,我们更该去留住这种心无旁骛的较真态度.我愿意相信,真能成事儿的,总会是能传承这种精神的一批人.此外,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做事,更好似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处就是知道,这么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就能走到终点.
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3
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
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
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十分的可贵,更十分需要.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苦心技艺.甘于寂寞.坚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赏,让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
说到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说:〝一个人的天分与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联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传承工匠精神.文物修复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传承文化.我们痴迷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渐渐淡去了对〝过去〞的怀念呢?
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传统!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鲜活的生命,它们赋予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使我们感悟美,使我们喜爱那些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个爱传统文化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传承文化.
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4
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日常的纪录片却意外地在90后人群中走红,并在豆瓣获得了
9.5分的好评,超过《琅琊榜》,这让《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主创都感到意外.日前这部每集投资仅50万元的〝网红〞纪录片已正式登陆天猫魔盒.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摄制组破例进驻这个全国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摄.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带领着80后90后制作团队的导演叶君表示:〝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用着手机.坐着地铁.拍这部片子,我们希望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
《我在故宫修文物》历经了5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观看这部纪录片,需要随时准备好〝开脑洞〞.在片中,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寿的32扇屏风,乾隆生母的金发塔,乾隆皇帝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乾隆御稿箱,宫廷乐器――瑟,乾隆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番人进宝图》,乾隆生母80大寿的实景绘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等稀世珍宝,更可以有幸看到那些残损甚至呈碎片状的文物经过大师们的
修复一步步重获荣光的过程,以及文物定格下的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
该片还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完整呈现国宝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充分展现出传统中国〝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唯一传承有序的的阶层〝工〞的信仰密码,技术的沿袭与变革.
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大师〞都胡子花白.不食人间烟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当中的故宫修复大师们,他们嬉笑怒骂,打杏逗猫,玩儿得了吉他,也养鸟种花.除去对〝大师〞神秘的想象,我们透过镜头得以直视他们的眼睛,走近他们真实的生活.
稀世文物,我们很少人能有接近的机会,但是这些身怀绝技又普普通通的人,可感可知.这些不同性情的修复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职业.看待人生,是否也会触动我们?从今天起,用户可以登录天猫魔盒等阿里数娱TV终端搜索观看这部纪录片.
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5
纪录片总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从古至今,修缮文物.总有许多人才在里面.而其中永不变的,是深深埋在每一个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文物修复师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而在故宫修文物,更是人中龙凤.修复一件文物,不仅需要匠人的细心与仔细,更需要他们几十年以来对于文物的认识和专业素养.
我观看的是对于青铜器的修缮.青铜在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腐蚀和氧化,呈现出了各种细微的纹路裂缝和微妙的颜色.在修复的过程中,修复师门眼睛看着文物,手上染了墨色,让一件件被岁月剥蚀了墨色的青铜器重现了原本的容貌.这时我想起了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我有
明珠一颗,久被尘灰关锁,金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句话我的印象很深,这些工匠所做的,就是让这些封尘的器物重新照破山河,重见光明.
穿过层层深锁的宫墙,除了这些古典琉璃的建筑物,能够带领我们进入历史悠长之河的,便只有这些曾经精美十分的器物.文物修复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要修复这些文物,每一次修复,更是与古代的对话.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工匠精神.
这样的工作,着实让人着迷和向往.作为一名高中生,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这种热爱艺术,热爱古典文化的精神.不断钻研,不断深造.匠人的名号,便由此叫来.片中的每一位工匠,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但他们身上却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我羡慕他们,也敬佩他们.
纪录片,纪录片.百度给它定义的本质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核心是真实.也就是说,纪录片所记录的,是生活.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总是能给观看的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它能使我们带入生活,影响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传达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这种匠人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保持着高度的严谨和十分的热情来对待生活.
所有的纪录片的目的,都是想要传达某种精神,那些优秀的精神都希望可以被传承和发展,世世代代,绵延不断.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如此.
匠人之上,再无他人.
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