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纸编

纸编

来源:爱玩科技网


仲春时节,剪开了柳絮拂开了花蕾的春风,也给因中国传统纸编画的遗失而痛心疾首的中国传统艺术挖掘、搜集界的人士,捎来了一个特大喜讯:失传已久的中国纸编画艺术,在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甘肃平凉重见天日了。

给这项传统艺术以新生,并使之发展创新的,是47岁的女画家、甘肃省平凉市文化馆干部,三级美术师赵美芳。

中国纸编画艺术,早在唐初时就开始盛行。它是集书法、绘画和编织艺术于一体,在书法绘画的基础上再创作的一项复杂而深奥的艺术:把创作在宣纸上的书画艺术作品,分割成0.1厘米左右的细条,再运用编织艺术的手法,一纵一横,一泾一渭,错落有致地编织出来,不说书写或作画,仅编织的过程就要用一二十天的时间,劳动量是书画作品的数百倍。它既不失书画艺术固有的韵味,又使平面的书画具有了立体感,且同时体现了多种艺术手法。也正因为如此,编织画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是我国文化艺术之极品,与苏州刺绣、杭州丝织画和四川竹廉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织画”。 然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却从清末起失传了。80年代初期,曾有不少艺术家尝试着使它梅开二度,但终因其工艺复杂,创作周期长,收效缓慢而未能如愿。

生于河南项城市,早在1978年就毕业于河南美专国画系,创作了大量优秀国画作品的赵美芳,在中原和西北地区颇负盛名。10年前,当这位被祖国传统艺术乳汁哺育起来的艺术家得知纸编艺术失传的消息时,心情异常沉重。她深知纸编艺术是祖先文化艺术思想和实践的结晶,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共有的文化遗产,没有理由在自己这代艺术家手上从文化艺术宝库中消失。一个艺术家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赵美芳毅然担当起了拯救这项传统艺术的重任。

赵美芳首先从搜集整理纸编艺术理论入手。她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正史里没有,从野

史中探寻;书画理论文献中没有,就涉猎诗词歌赋。清代王士桢的《分甘馀话》,余妥的《留青日札》,使她对纸编画艺术有了深刻了解。而唐人郑维描写纸编艺术的一首诗,为她确定这项艺术不是起自明清,而是源于唐朝提供了佐证。

赵美芳把这些资料翔加整理,反复琢磨。她拿出自己最好的国画作品当“试验品”,编错了,就重新画,重新编。半年后,她的第一幅纸编作品《金陵十二钗》终于面世了,编织手法也有所创新,突破了前人只能编织40X40厘米的规格,使宽度可达到1米,长度可达数米。这幅作品一展出,立即引起书画界和收藏界的瞩目,人们纷纷要求购买,订单纷至沓来。

然而赵美芳并未因此而满足,因为她知道,艺术只有体现一个时代的科技文化的综合水平,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为此,她反复研究丝织画、刺绣的制作艺术,汲取土家人用原始方法织布、上色的技法,学习用当代最前卫的科学方法纺织“洋布”的工艺。她把这些当代民族科技文化的精髓吸收进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最终形成了不失传统古韵,又集众家之功的艺术内涵丰富的独有技法。

自19年始任甘肃平凉地区编织画社画师起,赵美芳可谓十年磨一剑。至今,她已创作了大批纸编画作品。她的作品多次在省、地和、、广州等地参展,数百幅被海内外名家收藏。她创作的《敦煌飞天》六条屏代表甘肃省在展览,受到有关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和数十个省地报刊争相刊登她的作品,介绍她的纸编画创作艺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