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课程标准•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认识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
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3)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4)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 :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用品:
试管、药匙、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火柴、小木条;5%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
教学方法:
本节课题是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并且要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对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用演示法来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而学生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发言提问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进 程 1. 复习知识 【教 师 活 动】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 氧气除了能供人呼吸外,你还能【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切割金属、登既为了复习上一山、潜水、航天、节课的内容,也为炼钢 下面的新课知识打说出氧气有哪些用途吗? 既然氧气有那么重要的用途,那我们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呢?这一节课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进行学习和探究。 我们先来做一些小实验,并把你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讨论所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附表一): 取两支小试管,分别加入5mL的水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 先观察这两支试管中的情况,然后再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这两支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 学习探究活动① 下埋伏。 让学生带着问题全体学生分为进入新课题。 每四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不但要协作完成有关的完成实验,还要学实验报告。 会填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课题引入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对该项实验的观点,并经过讨论后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对该项实验的观点,并经过讨论后记录下来。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对该项实验的观点,并经过讨论后记录下来。 希望同学们能观察到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中有少量的气泡冒出,培养观察能力,并为下面的实验结论提供依据。 学习探究活动② 分别对以上的两支试管微微进行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希望同学们能够得出“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的结论。 希望同学们能够与探究①、②的实验相结合,得出“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相同的变化”的结论,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过氧化氢放出氧气的速率。 通过小组回答,完整有关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明白过氧学习探究活动③ 往一支装有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4.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 获得结论 请同学们把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说出来。 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疑问(见附录),并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适当给予解答。 分组回答,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用探究活动③的方法。 待没有气泡产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并得出“在实验室里,常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的结论。 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制取氧气会更方便?你的理由是什么? 在探究活动③剩余的还能不能二氧化锰再次使用呢?你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由教师演示实验2-6。) 最后教师要补充说明:在这个实验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是没有发生改变的。 生时,再往试管中加入一些过氧化氢溶液,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35页的材料,加深对催化剂用途的认识。 化氢是能够用来制取氧气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并明确这就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中一种方法。 让学生知道,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一直都没有改变。 推导出催化剂的概念。 5.知识过渡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我们还常常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 演示[实验2-7]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 总结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听讲,并阅 引出后面知识点 读课本38页材料 培养学生观察实观察现象并填验现象的方法 写表格 培养学生分析、学生寻找三个总结问题的能力 文字表达式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定义 6.小结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 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学生记忆、思考 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巩固 附表一: 学习探究活动 ① 现 象 原因或结论 ② ③
板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氯酸钾 → 氯化钾+氧气
3、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化学反应
分解反应:一变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进 程 1. 复习知识 教 师 活 动 【提问】1、什么是催化剂、分解反应?2、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写出3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 学 生 活 动 思考、回忆,回答问题 设 计 意 图 考查学生学过知识的记忆情况 2.课题引入 【看图交流】1、在教材p38图2-观察装置图、阅读、15和p39图2-17中,使用了哪些交流回答P39讨论题 仪器?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 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点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药品,并将试管固定 3、 给试管加热 4、 收集气体 5、 移开导管 6、 停止加热 [提问] 1、 如何检验氧气 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验满? [讲解]验证氧气的性质 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及氧气的性质 思考并回答 1、 为什么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2、 为什么瓶口放一团棉花 3、 为什么试管口向下略微倾斜 4、 加热前应先预热 5、 为什么刚开始不能收集 6、 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停止加热 口答并操作 操作,观察现象 1、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会看图 3. 学习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注意知识的内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明确知识重点及要求,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检、装、夹、点、收、移、熄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把药品装入试管 3. 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加热 5.收集气体 6.移开导管 7.熄灭酒精灯 制气先查气密性,气泡均匀气始成; 收集常用排水法,先撤导管后移灯。 二、氧气的性质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 赠予 -----------------------
【名师心得】
1. 因材施教,注重创新。所讲授的每门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调整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些才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根本。 注重教学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内容的创新与扩充、实践环节的同步改革上。
2.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做一名让学生崇拜的师者,就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自己不断的钻研学习,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因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更新知识、总结经验,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才能以己为范,引导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惊异与敏锐。
3.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师者,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师范类学生,自己的形象会对他们日后的教学方式、工作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作为师范要时刻谨记我们面对不是眼前的这一名学生,而是他们背后的几代人。所以对于自己的爱岗敬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近乎完美的苛刻标准来要求自己,评判自己的工作,塑造自己形象,要做一个甘于物质清贫而精神富足的人。
--------- 谢谢喜欢!关注识务者书屋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