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
来源:爱玩科技网
热门话题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 一安婧沈雁华王永(哈尔滨体育学院) 高等教育格局的转变,也改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 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西部等偏远地区,很多职位却面临 式——由曾经的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到如今的双向自主选择。 着严重的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工作岗位。一些地方,平均教 每年的6月份,毕业生犹如洪水般涌人发达城市,使得发达城 育水平甚至还不足高中,这些地方由于经济落后,很难吸引到 市人才过剩、竞争激烈,而其他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却苦于 高层次的人才,使得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停滞。这种就业流 招不到高层次的人才。随着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转变, 向结构性失衡t2]最终导致该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 缓解就业压力,必须要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提高基层人口素 进一步扩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也就更低,这种恶性循环, 质,推动社会均衡发展【l】。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到基 也使得人才的需求难以平衡。 层就业问题进行深人的研究。 二大学生的就业障碍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1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1 2014年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就业的2012 教育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 届本科生中,58%对就业现状满意;2012届本科生在“机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4年 构,科研事业”单位的就业满意度最高口】。大部分本科生对未来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相比2013年增加 的收入预期是月薪2000—2500元,有57%的学生认为机关事 了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就业指导工 业单位是其理想的工作单位,另有27%的学生希望到企业工 作更加艰巨、繁重。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动荡,国内经济环境 作。现在高校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问题,总以为到行政、 也涌现出很多复杂和不确定的因素。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企 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就业就是“铁饭碗”[41。因此,即便是从偏 业多选择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在用人上也更趋向于谨慎,这对 远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身为基层工作者的子女的大学生或 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很不利的。往年没有 深知基层工作的重要性的大学生,也仍然大多选择留在大城 找到理想工作的毕业生,以及计划调换工作的在职人员,也使 市工作,而不选择返回基层。这部分学生在每年的毕业生中占 得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大量比例,他们深知基层工作的艰苦,认为自己适合在大城 2失去平衡的人才需求 市工作。 我国每年选择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就业的高校 调查数字显示:6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存在工作不塌实、 毕业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导致这些发达地区人才 缺乏实干精神等情况;而7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能够吃苦 过盛,甚至一个极为普通的岗位都有许多毕业生去竞聘。诚 耐劳的。在团队合作方面,52%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团队合作 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员的素质和生产效率都会有大幅 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较严重;而76%的学生认为自 提升,对该地区的发展也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这对 己具备与团队共进退的精神。在薪资方面,6l%的企业认为毕 于那些在竞争中稍显逊色的优秀大学生来说,滞留在大城市 业生的薪金要求较高,不切合实际,用这些钱完全可以招聘到 中,几近饱和的职位意味着几乎不会发生再就业的可能。这不 一个经验丰富的人;而7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金要求是合 仅增加了他们的生存压力,而且使得这部分人才不能发挥其 适的,与他们的学历、能力相吻合。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普遍 1O教书育人・离教论坛2014110 热门话题 对未来工作期望得过高,对自己衡量不够,与企业的适应性不 足。这种观念上的急功近利,环境上的衡量不准,使得很多毕 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走独木桥,缺乏投身基层的意识。 2高校的部分专业仍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模式 2完善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由于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代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需求,所以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的改革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改革的不断深人,曾经大学生挑大梁的时 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国家的学术梯队建设已经趋于完备,从本 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人员构成比例上普遍反映出本 首先,高校的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本着服务基 层的教育理念。我国现在正处在全面复兴的伟大时期,不仅需 要高层次的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基层工作者投人到广阔的乡 村及西部地区。其次,个别高校的教学模式仍处在精英教学的 模式上,这就需要从观念上放低姿态,把培养的学生从以前期 科毕业生中心位置的转移。但是,许多高校在部分专业设置上 仍停留在2O年前的模式上,除了在招生人数上增长数倍之 外,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就业导向等方面仍停留在精英教育 的时代。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所 培养的毕业生很难满足当今用人单位的需求。 3基层的就业条件与学生期望值有很大出入 工作环境与期望的相差甚远,也是大学生们不愿进人基 层工作的另一个因素。在大学里,学生在先进的实验室里使用 着优良的材料,而在偏远地区,所用的科研设施可能已是几十 年前的,甚至有些材料根本没有,这使得大学生的所学无法施 展,致使许多有志投身于基层的大学生只能含泪远去。于是这 些地方出现了越落后越没有人才、越没有人才越落后的恶性 循环的局面。 4 国家导向的实施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曾经一个小小的渔村摇身变成了 中国最繁荣的都市之一。国家推行先发展一部分地区的, 使得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如今,开发西部、走向基层的号声在 高校毕业生中吹响,这无疑对于大学生走向基层就业非常有 利。但是,国家下达的文件在不同地区的实施程度却有着很大 不同。例如,沿海地区的投资力度远远大于西部地区,再加上 某些制度的落实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基层的吸引力逐步降低。 虽然国家施行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走向基层的优惠措施,但 是这些优惠吸引力不足、缺乏岗位实施、资金供给不足、 宏观力度不够,严重阻滞了大学生走向基层的步伐。另 外,国家的一些落实得不到位,如国家偿还助学贷款、考 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都有落实不彻底的现象,这也 影响了大学生走向基层就业的决心。 三克服大学生就业障碍的对策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核心,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传统 意识阻碍着他们找工作时的视野,所以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 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刻不容缓嘲。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 管理工作,例如如何完善学分制度,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前提 下,多一些实习实践的机会;二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专业建 设,特别是针对一些就业难的专业,要明确专业方向,准确定 位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加强对学生就业理念的引导,帮助学生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四是积极联系毕业校友,充分发挥校友 对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引导与带动作用。 望的精英转变成现在的大众,从根本上定位到服务基层的大 众教育上来。最后,学校的导向也要向支持这样的教学模 式和教学理念转变,从根本上解除老师的包袱及学生的负担, 使其更好地定位到国家需要的人才模式上来。 3改善基层的就业条件使之吸引大学生就业 由于现有的基层环境与大学生所期望的相差太远,基层 引进人才的措施尚未健全胸,导致毕业生去基层的意识不是很 强烈。要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有必要改善基层的就业 环境。首先,改善基层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例 如,在体育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除了进行比赛之外,可以在 基层当体育老师。其次,生活条件要有所改善。要使大学生能 够扎根,生存条件必须改善。要让大学生在基层安居乐业,居 有定所,子女上学等配套设施都应该加以建设。 4认真贯彻国家,使之切实发挥作用 国家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毕业生投身基层,制定了多种 支持和鼓励的优惠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个别地区落实 得不到位,这就使得这些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能 让这些更好地起到作用,各地区需要切实落实好的 实施,主要是在以下两方面落实:第一,基层地区要认真学习 国家的就业倾向,只有在认真学习之后,才能够更 好地贯彻施行。第二,基层要辅助配合实施国家的各项就业 ,结合本地区特有的环境,发挥地区优势,制定出适合自 己地区的基层就业优惠。进而制定长效机制,使得激励 落实到位[71。 参考文献 [1]颜文朗.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口1.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11—12. [2】关银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Ⅱ】.贵 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5):5—8. [3】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 http://www.eo1.cn/html/c/2013jylps/index.shtm1. [4】朱蕴丽.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思考Ⅱ]. 宁夏社会科学,2-009,155:71—73. [5]杨德根,彭贤鸿.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与 对策卟理论导报,2006(8):23. 【6】李茂祝.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卟广 东医学院学报,2011,29:222-223. 杨春.高校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现实路径探析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 1,27:126—128.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10 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