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心,不在外
〔清〕李渔
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身为帝王,则当以帝王之境为乐境;身为公卿,则当以公卿之境为乐境。凡我分所当行,推诿不去者,即当摈弃一切,悉视为苦,而专以此事为乐。谓我为帝王,日有万几之冗,其心则诚劳矣,然世之艳慕帝王者,求为片刻而不能,我之至劳,人之所谓至逸也。为公卿将相、群辅百僚者,居心亦复如是,则不必于视朝听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别寻乐境,即此得为之地,便是行乐之场。一举笔而安天下,一矢口而遂群生,以天下群生之乐为乐,何快如之?若于此外稍得清闲,再享一切应有之福,则人皇可比玉皇,俗吏竟成仙吏,何蓬莱三岛之足羡哉!
赏析:
人生的境遇,用两个字归纳起来,无非是“顺”与“逆”;人生的心境,用两个字来归纳,便是“乐”与“忧”,因着生命的无常,我们实在无法来计算这“乐”与“忧”的比重。然而,我们听得最多的却是“苦多乐少”“不如意事十”„„人生,真的是这样吗?
李渔用他坎坷的身世告诉我们,人生不是这样的。他年少时聪慧过人,家境富裕,可谓万事如意。然而十九岁时行医卖药的父亲亡故,家道中衰。时局,不得不踏上科举之路。虽然二十五岁高中秀才,后来乡试却屡屡败北。国破家亡,让他对举业心灰意冷,不得不以戏剧等“末技”周旋于达官贵人之中,其间所受的白眼与艰辛,自非常人所能体会。然而终其一生,李渔都超然物外,保持着乐观精神,对生活充满热情。他有什么秘诀?
秘诀就是“乐不在外而在心”。人生的境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往往无法选择,然而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境遇的态度。这选择,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就是我们的“心”的能动性。这样说来,人生乐不乐,就不是外物所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内心的境界。
如此说来,快乐,不光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
如何具备这种能力?李渔随后给出了一个法门——克尽厥职,意思就是,生而为人,我们便当已尽自己的本分为乐,而把本分以外所有的事情,一概视为苦事,避而远之。做人君的,以日理万机、为国为民为乐;做百官的,以视朝听政、放衙理事为乐;做百姓的,以尽心工作、维护家庭为乐;做学子的,以读书明理、修己折桂为乐„„明乎此,则人生无处不是乐事,心境无时不有乐意。
乐不可外求,而在身心之内。李渔此言,你悟了几分?
归类人才谈教育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去年两岸团圆,轰轰烈烈,我注意到了这幅数百年名画,发现这幅画竟然是黄公望七十多岁时开始创作,经数年完成的,也是黄公望最好的作品。七十多岁,还有这么好的创作力,感佩之余,更多的是思考年龄与创造力的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才的认识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戴维﹒格兰森通过数年精心研究,对人才做了分类,很有启发性。因为格兰森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艺术界有杰出成就的伟大人物,也可以说是“天才”的分类:一类是概念性人才,属于少年天才型,比如画家毕加索,26岁就完成了平生最好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另一类是实验性人才,这类人才是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试错,很晚才完成伟大作品的,属于大器晚成型,比如“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67岁去世前完成的作品才是最高水品的,而且其主要作品都在40岁之后完成的。
格兰森的这种人才归类对教育有两点重要意义。一是教育是培育人才成长的可能手段,包括教师和学生。二是,打破了我们对“少年天才”的崇拜和对潜在的“大器晚成者”的忽视。
一定不要轻视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这种轻视,有时候是一种蔑视,或者鄙视,让学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我见过一位当年考中专时候英语只考几分的学生,因为英语老师很瞧不起他,他就来个“我就不学你的英语”来对抗。他这位老师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数年后这个他如此瞧不上的学生在美国读了法学院,还当起了大律师。所以,我们的老师应当善待每一位学生。即使他们平平凡凡,当老师的也不能因此而“冷言冷语”,伤心害情。
“少年天才”和“大器晚成”两种类型的人才,都一样要重视,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成长,我们都应该力求让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可是现代社会对大器晚成型人才很不利。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这话在现代社会太有道理了。当一个人成名后,各种资源和支持都来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资源的有限和不均衡的分配,就出现了名人更容易出成绩,就更有名的现象;而出名晚的人,就非常困难了。这个马太效应就让“大器晚成”者成才更艰难。
为了降低这种效应对“大器晚成”类型人才的局限,当教师的,在对待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凭自己的良知和爱心,如佛看待众生。都是自己的孩子,决不轻视他们中的每一个,更不能说出,像“你要是能考上大学,我爬着围着教室转”“你要是能成才,那是活见鬼了”这类的话。“一个名师身边聚集一个团队”。这就是,已经成名的名师,不妨利用资源在身边和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同,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通过这种团队交流沟通网络,让不管是“少年天才”型还是“大器晚成”型老师都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学生受益,教育受益,教师成长。一个教师,再优秀,也只是一位,学生的成长是诸多教师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就如同水桶木板原理,最短的那块,决定盛水量。优秀团队可以把这个木桶做得更大更好。
教育,既是教育学生,也是教师的自我教育。人才,有“早慧型”,也有“晚熟型”。格兰森这种对人才的归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确实富有启发性。我们不仅要善待“少年天才”,更要善待每一位潜在的“大器晚成”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