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出错的成因及分析

三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出错的成因及分析

来源:爱玩科技网


三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出错的成因及分析

俞涵辉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而“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 学生 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计算出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措施是可以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一、学生在计算中出错的原因:

1、形式简单的外表对视觉产生的感知错误。

由于计算试题本身是由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没有文字,没有情节,看起来很简单。而学生在初次感知试题时,由于形式简单对视觉产生的影响,导致学生对试题感知的不精细,从而造成学生在看题、计算以及抄写过程中的精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使得大脑对所接收的试题产生错误的判断,会把计算试题中的数字、符号看错或抄错。如把69÷ 3错看成96÷3;把24+24÷6错抄成24+24+6,从而造成视觉错误。

2、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失误。

例如:12 ×43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有的同学会做12 ×43时,3×12=36, 4个十×12=48个十,36个一+48个十相加时学生容易做成乘法,;这道题出错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所乘的积相加,还没有完全理解,方法还没有掌握。数学中有一些性质、定律、法

则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运用。

3、由于学生心理素质差对计算产生的影响。

这一出错因素主要存在于学困生当中。由于平时学习差,对自己缺乏信心,长期以来,克服困难的能力越来越差。当看到计算步骤繁多或数字较大的计算试题时,觉得枯燥无味,继而产生了厌烦、畏难情绪,至于耐心、恒心和信心就好像一下子全不见了,对于这些题的态度是要么不做,要么乱做。如:学生容易出现9+2=10,3×8=16,54÷8=7等现象。

4、不良的学习习惯对计算产生的影响。

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再加上平时教师培养训练的力度不大,没能长期坚持下去,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速度过快、字迹潦草马虎、数字写得不规范;演算时随意在桌面上、作业本背面或课本的边缘上乱画;计算完毕后不检验等,这些不良习惯,时常会导致计算出错。如有的同学把“0”写成了“6”,而自己在计算时,也把“6”当成了“0”。

5、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容易出错。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牢固记住解题方法,而布置相当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做。学生却在题海战术中产生了急躁情绪,为了给老师完成“任务”,将题全部做完便急于求成,加快做题速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有些混乱会常常把一些题中的进位,退位忘掉,把小数点的位置看错,把运算符号看错,把数字抄错等。

二、提高学生计算准确度可以采取的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以下习惯:

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学生的书写上很容易看出他做

题时的认真程度,往往有些字迹潦草的作业,错题相应地就比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书写整洁,把数字写规范,而且要让学生坚持不懈地长期练下去。

②、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做题时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做,慢慢算,不急于求成。做题快的学生算完题后还能回过头检查一遍。

③、培养耐心验算的习惯。学生在计算完题后,要及时地进

行检查、验算,一看运算顺序是否正确;二看计算过程是否有误。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

2、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中高年级的计算题,像简单的加、减、乘、除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口算,所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每节课前的复习题,涉及一些口算练习题,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长期坚持下去, 口算能力就会不断提高。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中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3、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提高计算效率。

许多数学题的解法并不是单一的,一道题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在这过程中,就需要开发学生思维,在牢固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用正确、合理、灵活、简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创造思维,还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

总之,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需要我们长抓不懈,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抓。教学无止境,计算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