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视角转变与意境再现
来源:爱玩科技网
第1 3卷第6期 201 1年12月 沈阳教育 学 院 学报 Vo1.13.No.6 Dec.2 0 1 1 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文章编号:1008—3863(2011)06—0020—03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视角转变与意境再现 李宏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 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 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 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关键词:古诗英译;视角转换;意境再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 315.9 On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s and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into English LI Hong-xi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It is pointed out that since Chinese poems and English poems are different in language features,rhythm and meter,aesthetic tendency and cultural thought,translators can be free of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poem and choose the perspective flexibly according to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 ancient Chinese poem into English.Several specific method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applying the perspective of player and translate other—talking into self-statement,applying the second person and translate other—talking into dialogues,adding the second person and translate other-talking into a conversation. Key words: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the reprductio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 形式、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及文化思维方面的差 局外人的角度客观来描述边塞军旅、人间百态。 然而,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为求生动感人,我们 不妨采用局中人视角,以主人翁自身的境遇作为 情感抒写中心,从而取得较亲切的意趣效果。 异,以及诗歌本身的开放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与 情趣、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思维习惯,灵活选择,甚 吕叔湘在《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中曾指出:“无 论为诗为文,为求其生动,旁叙不及寄之于局中人 之口,中诗句法凝练,不易多用‘直接引语” 2】。 这种以“局中人之口”,即以诗中主人翁之口吻来 译的方法,在人称上通常表现为第一人称。在这 类诗作中,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并以自身 的境遇作为情感抒写的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在结 构上可以开合自如,诗歌叙述的活动范围也比较 至改变原诗的视角,从而达到再现意境的目的。 吕叔湘先生曾就此评论:“译诗者往往改变原诗之 观点,或易叙写为告语,因中文诗句多省略代词, 动词复无词形变化,译者所受不严也。其中 有因而转更亲切或生动者”…。 一、采用局中人视角,将旁叙改为自叙 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少古诗是以旁叙为主、从 大,往往具有显著的个性色彩与人格内涵,可以达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简介:李宏霞(1983一),女,山西吕梁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 第6期 李宏霞: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视角转变与意境再现 21 到生动的效果。 例如,李颀的《古从军行》一诗中有如下诗句: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 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几句诗从旁观者的视角记叙了行军之人紧 张繁忙、单调凄凉的生活:白天,大漠一片空旷死 寂,士卒们登上烽火台,遥望远方,警惕着烽火;黄 昏,长河冰冷、涟漪瑟瑟,士兵们伫立于交河水畔、 喂马饮水,人影与马影在寂寥中交互述说着孤独 与凄凉;晚上,风沙弥漫、昏暗凄凉,只听得见“ 斗”凄厉的打更声,以及如泣如诉、幽怨的琵琶声! 许渊冲的译句如下: Weclimb up mountains to watch for beacon .......——fires, And water horses by riverside when day expires. We beat the gong in sand—darkened land where ——wind blows, nAd hear the pipa tell the princess’secret w 3]253. 在这几句译诗中,许渊冲引入了第一人称指 示词“we(我们)”,从而将原诗的旁观者视角转换 为译诗的局中人视角,让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 情境,与“我们”士卒一起体验出征行军的生活。 这种以局中人口吻翻译的方法,既缩短了读者与 作品之间的距离,又刻画出生动逼真、真挚感人的 情境。 又如,王建的《新嫁娘》一诗: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 小姑尝。 该诗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古代新嫁娘 的行为:依照习俗,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 “过三朝”,要下厨房做菜。古语有云:“妇人主中 馈”,为家人准备可口的饭菜是妇女的主要责任; 而第一份羹汤,恰是考验新媳妇的关键。本诗中, 新媳妇按照惯例,三日之后“入厨下”,先把手洗干 净,再作羹汤。由于小姑子常年与婆婆在一起生 活,深知婆婆的口味;因此,新娘做好羹汤后,先叫 小姑子尝,足见其郑重谨慎、机灵慧黠。 许渊冲将该诗译为: Married three days, go shy—faced To cook a soup with hand still fair. To meet my mother—in-law’S taste, I send to her daughter the first share[ ]191. 在该译文中,许渊冲采用第一人称,引人人称 指示词I,my,从而将原诗的旁观者视角转换为译 诗的局中人视角,以局中人的口吻来叙写新娘 “我”洗手做汤、询NIl,姑的行为,令人感觉亲切自 然、活泼生动,趣味盎然。 二、采用第二人称,改旁叙为对叙 第二人称叙述,即对叙,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适用于感情宣泄与心理呈示。它可以打破时空限 制,实现作者与诗中人物的对话;也可以自然而然 地将读者置身于作品中,让读者与诗中人物一起 同呼吸、共命运。因此,中国古诗词英译过程中, 如果原诗的描述对象为静态、历史的事物时,我们 不妨考虑改变原诗:况角,采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描 述对象立体化,拉近诗人、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 离,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 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一诗为例: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 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 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 劳。 许渊冲的译作如下: Your fame spre*ds far and wide,honored for ——long,long time: Y our noble i:mage looks SO solemrl and .....——sublime. The world div’ided into three,Shu in the west; Youdrove all clouds away with a plume on the ........——crest. Youcould rival all premiers of the olden day; .........——Beside you,all[generals lok pale and fade away・ But the kingdom at stake,you could not turn the tide; Busy with your campaigns,with labor lost you diediS]z27. 原诗从旁观者的视角对武侯祠中诸葛亮的遗 像、丰功伟绩、才智胆略、高尚品节进行了描述和 评价,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而在 译诗中,许渊冲却引入第二人称指示词your、you 指代诸葛亮,从而将旁叙改为对叙。这一视角转 换既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诸葛亮“名满寰宇,万 世不朽”的形象变得鲜活生动、跃然纸上,也拉近 了诗人、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随着诗人一起 走进诸葛亮的世界,一起为其奇功伟业而喝彩、为 其从容镇定所折服,一起赞扬其“鞠躬尽瘁,死而 后己”的高尚品节,一起为其壮志未酬而叹惋。又 22 沈阳教育 学 院 学报 第13卷 如,于谦的《石灰吟》一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 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许渊冲将该诗译为: Youcome out of deep mountains after hammer blows; Under fire and water tortures YgN’re not in _woes. Though broken into pieces,you will have no fright; You’11 purify the world by washing it e’er 一white[41. 原诗以物喻人,从旁观者的视角刻画了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许渊冲的译文 却引入第二人称you,从而将原诗的旁叙转化为 译诗的对叙。这一转化,不但使石灰从静态、无生 命的物体变为生动形象、具有生命力和人格魅力 的“你”,而且也符合原诗以石灰喻人、以石灰明志 的宗旨,从而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 三、增译第二人称,改自叙为对语 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如果原诗描绘的场景 为送别、作客、劝酒,且涉及作者之外的人物,我们 不妨考虑引入第二人称,改自叙为对语,从而使情 景生动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李白的诗 歌《赠汪伦》为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许渊冲的翻译如下: I,Li Bai,sit in a boat about to go, 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verflow. 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It’S not so deep.O Wang Lun。as your love f0_r me[3J105. 原诗为诗人自叙,描绘了作者与朋友汪伦在 桃花潭分手告别时美丽动人、激越欢快的情景。 许渊冲在译文中引入第二人称指示词your,从而 将自叙改为对语,刻画出的告别情景真实感人:一 边是作者“我”,兴尽而返、乘舟欲行、没有依依惜 别的惆怅;一边是朋友“你”,不期而至、踏歌送行, 没有折柳送别的缠绵。一“我”一“你”,一送一别, 刻画出了两个不拘俗礼、自然洒脱的性情中人,既 拉近诗人与朋友之间的距离,又缩短了读者与作 品之间的距离,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 又如,李白的《客中行》一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 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许渊冲将其译为: How flavorous is your golden hued Lanling wine! 一You filI my cup ofjade,in amber it will glow. It’enough if you can make me drunk,host mine, No more nostalgia in your house shall I knOw[5I. 原诗为诗人自抒胸臆,译作则在补译第一人 称的基础上,增译第二人称指示词you,your,从而 将该诗从作者自叙改译为与酒店主人对语,令人 倍感亲切:一边是诗人“我”,畅快痛饮、尽情欢醉, 暂时摆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沉重乡愁;一边是 主人“你”,殷勤款待、盛情感人,让“我”这位漂泊 失意之人暂时忘却自己身在他乡、天涯羁客的身 份。这种将自叙改为对语的译法,自然而然地将 读者置身于诗歌中,既表现了诗人重友情、嗜美 酒、豪放洒脱的个性与忘人生之忧戚的思想境界, 也体现了主人的殷勤好客、诗人对主人的深厚感 激之情。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7. [2] 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IN].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0:117.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f4]许渊冲英译,周晓宇中文注释,元明清诗:汉英对照[M].北 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139. [5]许渊冲,许明译,冷林蔚中文注释,千家诗:汉英对照[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24. 【责任编辑王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