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补充完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__,_____。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依据课文填空。
(1)__________,辗转反侧。(《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___。(《蒹葭》)
(3)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4)黄发垂髫,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情景默写 3.根据提示默写。
(1)《子衿》一诗中,通过夸张修辞技巧,营造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形象地表现出女子的急切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
新凉
①
徐玑
水满田畴②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①田畴:田地,田野。 4.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新凉”?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5.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是“新凉”,前两句写的是初秋时分,水灌满了稻田,稻正当秀穗的时候,叶子挺拔似箭,整整齐齐;清晨,大地笼罩着霭霭轻烟,日光穿透了林木。这一幅初秋清晨的风景图,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呼吸着浓重的多村气息。
试卷第1页,共8页
B.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兼有映衬的手法。写水,写田畴上稻子的叶子,写透过树从的日光,这一切无不透露出无限的凉意。
C.“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本诗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几幅小画面,构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 D.写景诗贵在景中含情,这首诗前两句工笔绘景,后两句寄情于景,所以很有感染力。诗中虽然没有人,但读后觉得人无处不在。
四、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②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蓬、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蓬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竟驱焉。
(选自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酒器。①饾饤(dòu dīng):供陈设的食品。①欹(qī):斜。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属: (1)其两膝相比者 比: (2)神情与苏、黄不属.. 具: (3)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 (4)篷、桅、橹、舵咸具..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C.不足为外人道也 .
B.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D.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
试卷第2页,共8页
8.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9.请根据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甲】文刻画二舟子的神态栩栩如生:一个_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舟子神态特点)
(2)微雕是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甲】【乙】两文都写了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吴伯萧的《灯笼》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试卷第3页,共8页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⑦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⑧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⑨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⑩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鵡,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⑪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⑫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试卷第4页,共8页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氛等美好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里亮着的灯笼,营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之形成反差,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才是作者所爱,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11.作者开篇为什么不写“灯笼”,却写火?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13.在“我”挑灯接祖父的路上,祖父为什么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14.《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5.在我国,灯笼文化源远流长。灯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吉瑞祥和的象征。请你简单叙述一件与你有关的灯笼故事,从中表达出美好的情感。(3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哈欠声声
①当你疲惫不堪或者睡意向你袭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怀孕12周的胎儿就会打哈欠了。
②生物学家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与睡醒等因素的刺激时,体内导致打哈欠的相关分子就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③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紧咬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不过6秒钟左右,其生理上的作用却是很显著的。在这期间,打哈欠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
试卷第5页,共8页
果胜过镇静剂。
④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进行测试,发现那些容易打哈欠的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感情,很容易博得别人好感。
⑤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认为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眼泪通过鼻泪管排出,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在打哈欠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人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⑥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志模仿”。
⑦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有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头像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进入梦乡。
⑧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高大脑活力,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⑨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旦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 16.请给下列加点的文中字词注音。 ( )听 频闭目塞繁( ) ..17.请说说哈欠是怎样“诞生”的。
18.为什么说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19.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20.第①段中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志模仿”。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6页,共8页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枯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21.第①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______________,第①①段运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试卷第7页,共8页
22.按照要求品读、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从含义的角度赏析)
23.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24.文段①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25.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六、作文
26.伸出你的手,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伸出你的手,谅解犯错的伙伴,与朋友摒弃前嫌,可以让自己的风度更优雅;伸出你的手,挽起同伴的臂膀,唤起合作的热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伸出自己的手。
请以“伸出自己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试卷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