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办公建筑电气设计控制关键点

办公建筑电气设计控制关键点

来源:爱玩科技网
各类建筑电气控制关键点 办公建筑电气控制关键点

1 办公楼的分类:

办公建筑的分类需要根据相关规范予以确定。现行规范出发点不一样,如《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中按照建筑的重要性将办公建筑分为三类:一类-特别重要的办公建筑,二类-重要办公建筑,三类-普通办公建筑(本规范按使用性质或主体又将建筑物分为:办公建筑、公寓式办公楼、酒店式办公楼、综合楼、商务写字楼等,但这个分类与等级无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中则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将高层建筑分为二类:重要的办公楼、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办公楼为一类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50m的普通办公楼为二类高层建筑。

在《办公建筑设计规范》中对特别重要的办公建筑的定义是:国家级或省部级行政办公建筑,重要的金融、电力调度、广播电视、通信枢纽等办公建筑,以及超高层办公建筑。需要说明的是,本要点不针对金融、广播电视、通信枢纽等专用办公建筑的设计。

因此,对应不同规范的分类方法,设计之初有必要综合参照现行的国家规范,并根据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将造成的人身伤害、社会影响、经济损失程度等对办公建筑进行负荷分级,以便进行合理的供配电设计。 2 负荷分级及供电电源: 1. 负荷分级

1)一级负荷:一类办公建筑(特别重要的办公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50米的高层办公建筑(一类高层建筑)的重要设备及部位的用电(如重要办公室、会计室、总值班室、主要通道的照明、应急照明、消防设备以及弱电机房、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主要客梯、生活泵、排水泵等)按一级负荷供电。其中计算机系统用电为特别重要负荷。

2)二级负荷:二类办公建筑(重要办公建筑)和建筑高度不超过50米的高层办公建筑(二类高层建筑)的重要设备及部位的用电(参考上条说明)按二级负荷供电。

3)三级负荷:三类办公建筑(普通办公建筑)和除一、二级负荷以外的用电设备(如其它电力、普通照明、空调及通风设备等)均按三级负荷供电。 2. 供电电源

1)一级负荷用户:应由两路电源供电,这两路电源应分别引自不会同时损坏的两个上级电源。当一路电源中断供电时另一路电源能满足全部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对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还应增设应急电源。对超高层建筑各地规定不一,宜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作为消防设备的备用电源。

2)二级负荷用户:由两回路电源供电,其第二电源可引自临近单位或自备发电机组。 当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可由一路6kV及以上专用的架空线路或电缆供电。当采用架空线时可由一回路架空线供电;当采用电缆线路时,应采用两根电缆组成的线路供电,其每根电缆应能承受全部二级负荷。 3)三级负荷用户:单电源供电。 3 供配电系统设计 1. 变配电室设置

1)变配电室位置应靠近负荷中心,宜设置在地下一层、地下二层或首层。设在地下层时不允许设在最底层,同时请注意预留设备运输通道。

2)当一个建筑物根据需要设置有主变配电室-分变配电室时,主变配电室应设单独的值班室,可与控制室合用,并应有门直通走道或室外。

对超高层建筑,除在地下层或首层设置主变配电室外,宜根据负荷分布情况,在顶层或中间层(如避难层)设置分变配电室。为便于运输和安装,分配电室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1000kVA。

3)变配电室内高低压开关柜布置形式可采用下进下出、上进上出或下进上出、上进下出等。当电缆数量较多、截面较大时,宜设置电缆夹层,电缆夹层净高不应低于1.8米。 2. 供配电系统

1)一级负荷用户的高、低压配电系统均应采用单母线分段方式,两段母线间宜设联络断路器,可手动或自动(高压宜为手动、低压宜为自动)分、合闸。两电源平时应分列运行,故障时互为备用。低压配电系统中对特别重要负荷用户应设置应急母线段对其供电,严禁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二级负荷用户:当高压侧为两路供电时,其高、低压配电系统可采用单母线分段方式,两段母线间宜设联络断路器,可手动或自动(高压宜为手动、低压宜为自动)分、合闸。两电源平时应分列运行,故障时互为备用。

2)供配电系统设计中力求简单可靠,尽量减少配电级数,且分工明确。同一用户内,高压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两级,低压一、二级负荷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三级,三级负荷配电级数不

宜多于四级。通常配电方式为:变配电室(总配电室)-区域配电室(配电间)-终端配电。各级配电系统保护电器之间应具有选择性配合,以满足供电系统可靠性的要求。 3)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应从本建筑的总配电室或分配电室采用消防专用回路供电。 4)为一级负荷设备供电的两个电源回路分别来自两台变压器的不同母线段,并应在最末级配电装置处自动切换。切换时间应满足用电设备对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

为二级负荷设备供电的两个电源回路分别来自两台变压器的不同母线段,在适当位置处自动切换,自动切换箱配出至用电设备的线路,均应采用放射式供电。二级负荷设备也可采用一路专用回路放射式供电的方式。 三级负荷采用单电源供电。

5)每条线路、每个变配电室都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不宜交错重叠。

6)当存在较大非线性负荷时,应对谐波电流采取适当的抑制措施。谐波严重场所的功率因数补偿电容器组宜串联适当参数的电抗器,以避免谐振,同时电容器中的谐波电流,保护电器。

采用无功自动补偿方式时,补偿电容器的安装容量宜留有适当裕量。方案或扩初设计阶段无功补偿容量按变压器安装容量的15~30%估算,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无功功率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确定补偿电容器的容量。

7)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对于一般负荷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8)高层办公楼标准层宜采用封闭式插接母线供电;视负荷大小及分布状况可分段供电。各层应设配电间(竖井),其位置宜接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上下贯通。配电间的面积和数量应视楼层面积大小、负荷分布、大楼形体以及防火分区等综合考虑。当末级配电箱或控制箱集中设置在配电间时,其供电半径不宜大于50米。有条件时强、弱电应分设设备间,如条件受限需要合设时强、弱电线路应分两侧敷设,或采取防止强电对弱电干扰的隔离措施。 3. 方案或扩初阶段,办公楼单位面积用电指标30~70W/㎡、变压器安装容量指标50~100VA/㎡。

4. 办公楼各类用电负荷的需要系数及功率因数参考如下: 负荷名称 照明 500㎡< S <3000㎡ 0.9~0.7 0.9 就地补偿或采用电子规模(㎡)或台数 S < 500㎡ 需要系数(Kx) 功率因数(cosФ) 1~0.9 0.9~1 备注 含插座容量;荧光灯3000㎡< S <15000㎡ S﹥15000㎡ 冷冻机组 锅炉 热力站、水泵房、通风机 电梯 1~3台 ﹥3台 1~5台 ﹥5台 4~10台 窗式空调 11~50台 50台以上

4 照明设计

0.75~0.55 0.7~0.4 0.9~0.7 0.7~0.6 0.8~0.85 0.95~0.8 0.8~0.6 整流器 此系数用于配电变压0.5~0.2 0.8~0.6 0.6~0.4 0.4~0.3 0.8 0.55 器总容量选择的计算 1. 照明系统包括正常照明、应急照明。主要场所的照度标准参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相关标准。

2. 光源:有装修要求的场所视装修要求商定,一般场所采用节能高效荧光灯、金卤灯或其他节能光源。荧光灯应采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或电子整流器。

3. 供电系统:应急照明应采用两个供电电源,并在末端配电箱处进行自动投切。其中安全出口标志灯、疏散指示灯等采用EPS(区域集中蓄电池式)供电。 4. 照明配电箱、应急照明配电箱按防火分区及功能要求设置。

5. 三相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宜分配平衡,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6. 照明系统中,中性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在主要给气体放电灯供电的三相配电线路中,其中性线截面还应满足不平衡电流计谐波电流的要求。

7. 室外照明供电宜采用局部TT系统,照明回路宜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并宜在每个灯杆处设置单独的短路保护装置;金属灯杆部分均应可靠接地。

8. 办公室一般照明采用荧光灯时宜使灯具纵轴与水平视线相平行。大空间办公室一般不考虑办公家具的布置,只设置一般照明,满足验收要求即可;个人办公室应根据办公桌的位置布灯;具有视频显示终端的办公室灯具布置应考虑避免反射眩光。

9. 照明控制:

1)办公用房、设备机房、库房、卫生间及各竖井等处的照明采用就地控制。

2)功能复杂、照明要求高的场所,如大堂、大型会议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等,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作为BA系统的子系统。当建筑物仅采用BA系统时,可将上述区域的照明纳入BA系统控制范围。

3)应急照明应与消防系统联动,保安照明应与安防系统联动。 5 防雷与接地设计 1. 防雷等级的划分: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国家级办公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以及预计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一般性办公建筑物应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以及预计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一般性办公建筑物应划分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中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及其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防雷防护等级分成A、B、C、D四类,办公建筑一般宜按D级设计,各级SPD设置宜按下表设计:

LPZ0区与LPZ1区交界处 保护分级 第一级标称放电电流*(kA) 10/350 8/20μs μs A级 B级 C级 D级 安装位变电所低压母线 置 6 消防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1. 系统保护对象的分级:

层配电箱(柜) 末端配电箱 用电设备 ≥20 ≥15 ≥12.5 ≥12.5 ≥80 ≥60 ≥50 ≥50 ≥40 ≥40 ≥20 ≥10 ≥20 ≥20 ≥10 8/20μs 8/20μs 8/20μs LPZ1与LPZ2、LPZ2与LPZ3区交界处 第二级标称放电电流(kA) 第三级标称放电电流(kA) 第四级标称放电电流(kA) 按照现行国家相关规范,结合本要点的涉及范围总结出下表:

办公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等级 建筑属类 建筑高度超过特级 100m的高层公共建筑 1. 重要的办公楼或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办公楼。 建筑高度不超过一级 100m的高层公共建筑 2. 建筑高度超过50m或24m以上部分的任意一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综合楼。 3. 建筑高度超过50m或24m以上部分的任意一层建筑面积超过1500㎡的商住楼。 1. 除一级保护对象以外的综合楼、商住楼。 高层公共建筑 2. 建筑高度不超过50m的普通办公楼。 二级 建筑高度不超过任意一层建筑面积超过2000㎡但不超过3000㎡或总面积不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6000㎡的办公楼。 2. 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等进行设计。 7 弱电系统设计

设计中应根据实际需用情况设置,通常包括红线内的以下内容: 1. 通信系统:

1)本系统采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程控交换设备设于大楼通信机房(可与综合布线机房合用)内,系统采用叠加式机柜;中继线、市话直拨线路数量由通信运营商根据业主实际需求确定。 2)通讯机房由城市电信部门负责设计,本设计仅负责总配线架以下的配线系统设计。室内通信配线线路采用综合布线系统。 3)在本工程电信引入端设置过电压保护装置。

4)通信系统的工作接地与大楼综合接地合用,设专用接地线。专用接地线采用BV-1x95 mm 穿PC80。要求其接地电阻小于(0.5)欧姆。

2

保护对象 办公建筑 2. 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本工程设置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采用双向传输的方式(860MHZ 邻频传输),用户电平要求68±4dB, 图像清晰度应在四级以上。

2)本工程电视节目包括城市有线电视信号、卫星电视信号、自办电视节目、视频点播(VOD)等。

3)系统根据用户情况采用“分配-分支-分支”或“分配-分支-分配”方式。干线电缆选用SYWV-75-9,支线电缆选用SYWV-75-5,穿钢管暗敷设。 4)在本工程信号引入端设置过电压保护装置。 3. 有线广播系统

1)本工程设置一套有线广播系统,在公共区域、餐饮等处设置背景音乐。本系统与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合用,平时播放音乐、通知等,可根据需要分区、分层广播,发生火灾时,自动或手动打开相关层应急广播,同时切断正常音响广播。

2)本系统采用100V定压输出方式。应急广播设备用扩音机,容量为最大同时广播容量的1.5倍。

3)有线广播系统设有电脑音响控制设备。节目源有镭射唱盘机、CD播放机、双卡连续录音座等,并设有应急广播用话筒。

4)公共场所扬声器安装功率为3W。有线广播系统的线路敷设按防火要求布线,采用RVS-2x0.8 ,穿钢管暗敷于结构板内及墙内。 4. 会议系统:

本设计仅针对有智能化会议系统要求的宴会厅(会议厅)、普通中型会议室。 1)宴会厅(会议厅):

用途定位:可召开大型会议、国际会议、展会、宴会、小型文艺演出。 功能要求(应根据定位进行适当删减): ● 具有报告、会议、演讲、演示功能;

● 具有举行大型国际国内会议的功能,可实现4+1语种的同声传译; ● 具有举行文娱活动的功能,能作一般性的表演演出; ● 具有良好的会议扩声系统,高清晰度的声音品质; ● 具有会议现场音频信号记录保存功能; ● 全数字音频处理,数字录音; ● 场景预设;

● 具有充足的音频输入端口,能满足扩展要求; ● 具有大屏幕投影系统; ● 显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

● 显示DVD、VCD、录像机及摄像机等各种视频信息; ● 显示文本、图片等信息; ● 显示闭路电视和卫星电视的信息; ● 配合会议摄像系统显示现场图像; ● 完善的接口互连; ● 预留RGB、VGA接口。

● 音响、视频、机电完全的集中控制; ● 完备的控制接口; ● 人性化的控制界面;

● 和会议室灯光、电动窗帘系统进行接口联动,根据预设模式对灯光、电动窗帘进行遥控或 自动感应的场景控制。 2)普通中型会议室

用途定位:可召开普通中型会议。 功能要求:

● 具有举行普通会议的功能;

● 超过80平方米的会议室具有良好的会议扩声系统,高清晰度的声音品质; ● 具有会议现场音频信号记录保存功能; ● 全数字音频处理,数字录音; ● 具有大屏幕投影系统;

● 显示DVD、VCD、录像机及摄像机等各种视频信息; ● 显示文本、图片等信息; ● 显示闭路电视和卫星电视的信息; ● 完备的控制接口; ● 人性化的控制界面。 5.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本工程设置一套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本系统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等。

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采用了IP摄像机+安防专网传输+网络存储服务器+IP管理平台(包括操作、管理等)+数字电视墙显示的分布式网络视频安防监控管理系统,完成图像采集、传输、管理、存储、显示、回放等完整的视频安防监控功能。系统的网络传输采用安防专用局域网。 2)出入口管理系统:

根据大厦的使用功能及安全防范要求,对需要控制的出入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设置速通门、自动门、门禁控制器等设备。 3)入侵报警系统:

根据相关规范、标准,在大楼的首层、二层、对外出入口、重要机房和重要办公室设置入侵报警探测器、紧急报警装置,系统采用红外和微波双鉴探测器、红外幕帘、电子围栏、玻璃破碎探测器等前端设备,构成点、线、面的空间组合防护网络。 4)电子巡查系统:

本系统利用办公楼内停车场、办公区域的公共通道内以及其他重要场所设置的出入口控制系统读卡器并根据需要增加部分巡更读卡器,形成合理的巡查线路,在出入口控制管理系统的主机上完成巡查状态的监督和记录,并能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报警。 6. 一卡通系统:

本工程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满足身份识别、工作人员考勤、收费管理和有限消费等方面的功能要求。应用范围包括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职工考勤、职工就餐消费等。

7. 车库智能管理系统:

本工程在地下车库出入口处设置停车场出入口管理系统,在出入口设置道闸。系统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内部员工车辆持远距离卡出入库,时租/月租车持近距离卡出入库、临时车取临时IC卡出入车库,管理系统选用智能化管理方式,识别卡内信息,自动开/关闸机、自动储存记录、显示车库内情况,并配备相应的收费设施。对车辆资料进行存档,保证车辆停放的安全。 8. 综合布线系统:

本工程按甲级智能建筑标准设置一套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是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基础设施,将楼内的业务、办公、通讯等设计统一规划布线。综合布线系统满足楼内信息处理和通信(包括数据、语音、图像及各种多媒体信息等),并保持用户与

外界互联网及通信的联系,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应具有完整性和灵活性,对楼内一些机构的重要部门,可采取光纤到桌面,以适应网络高速、宽带的需要,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1)在大楼适当位置设置网络中心机房(与通讯机房合用),内设MD和网络交换等设备。超高层建筑在各避难层设置汇聚机房,在地上各层设电信间,内设综合布线跳线架及网络设备。

2)以万兆交换设备构建主干,实现千兆交换到桌面,主干支持第三层交换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并且便 于网络管理员进行日常维护;部门之间划分虚拟子网(VLAN),保证网络内部数据的安全,并降低主干数据量的压力;可以根据特定的地址、协议来划分优先级,满足重要应用的带宽需求。多种路由协议支持。支持多点组播。 3)采用万兆双核心以太网技术,使用三层设计结构,即大厦用户为接入层,电信间为汇聚层,网络中心机房为核心层。网络主干采用万兆多模光缆连接,用户端速率为10/100M/1000M。网络中心机房作为整个系统的网管中心,其他各层通过万兆多模光缆连接到核心交换机,实现主干链路的冗余和数据流量的均衡分布。

4)本工程综合布线系统由干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等组成。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本工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全楼的冷冻站、热交换站、空调、新风、排风、电力、照明、冷水、热水、排水等设备进行监视及节能控制。

2)本系统监控中心设在一层,对全楼的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并在冷冻机房等处设控制分站,分别对冷水系统、空调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

3)系统应具备机组的手/自动状态监视、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显示、故障报警、温、湿度监测、控制及实现相关的各种逻辑控制关系等功能。

4)消防专用设备:消火栓泵、喷洒泵、消防稳压泵、排烟风机、加压风机等不进入建筑设备 监控系统。 8 电气节能措施

1. 所有光源均采用高效节能照明光源,灯具均采用高效灯具,采用高功率因数低谐波

含量电子镇流器,节约电能并提高用电质量。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控制利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控制方式,以利于节能。

2. 对机电设备,如部分风机、水泵等设置变频装置。对功率因数较低的末端用电设备

要进行就地补偿。选用耗能低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3. 采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提供最佳的能源管理方案,对机电设备以及照明等采取优

化控制和管理,确保节能运行,加强对用能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和人工成本。

4. 变电所低压侧设置功率因数集中自动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使补偿后的功率因

数不小于0.90。要求功率因数补偿装置具备抑制谐波功能,以提高用电质量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5. 通过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健全大厦的能源使用计量系统,形成能源管理报告体系。

对供电线路出现:功率因数低;谐波含量高;配电系统三相严重不平衡等现象、用电用能指标超出常规参数的部门或线路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6. 合理设置变配电室,使其位于负荷中心,采用新型节能变压器,使其自身空载损耗、

负载损耗较小;合理选择电线、电缆截面,降低线路损耗。

7. 多台电梯集中排列时,设置群控功能。电梯无外部召唤,且轿箱内一段时间无预置

指令时,电梯自动转为节能方式。

9 电气环保设计

1. 本工程全部采用环保型低烟无卤电线、电缆。

2. 柴油发电机房的进出风道、排烟管道应进行降噪处理,满足环境噪音昼间不大于55dB、夜间不大于45dB,其排烟管应高出屋面,并符合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