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主 题:角的度量
课 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常立钢/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教材分析: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角和直角”、二年级下册“认识钝角和锐角”的学习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学习角的认识——角的度量。通过对角的度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增加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男生所占比例较高,大部分孩子活泼爱动,求知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尝试创造量角的工具,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符合本班学生的思维特点。
目标
1.在角的大小比较中,能准确说出1°角和360°角的含义。
2.通过经历量角器制作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角的度量方法。 3.通过不断总结和练习,能用量角器度量出指定角的度数。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说一说什么叫1°角和360°角。(测评目标1) 任务2:课堂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角的度量方法。(测评目标2) 任务3:完成课堂巩固练习1-3题。(测评目标3)
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活动 1.课件分别呈现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让学生判断哪一种角最大,并说出理由。 2.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周角有多大,引出角的度量单位。学生自学有关规定,并个别提问什么叫1°角和360°角。(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评价要点 环节一:在角的大小比较中,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将周角平均分成360份,其中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1°。 环节二:在感受“度”的过程中,积累“量”角的需要 1.全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身体的转向来感受360°的大小。 2.引导学生用铅笔的旋转,感受180°和90°的大小,全班齐做,个别演示。 40°左右,因为这个角的大3. 课件出示一个平角(平角均分180份,显示出1°的小接近直角的一半,但差了小角)和角1,要求学生根据平角的度数估计出角1的度数。 一点点。 1 1.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得到角1的具体度数? 1 2.要求学生拿出学具,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想一想,如何让这个“平角”更方便的量角?(学生动手,尝试改造) 3. 提示,通过对这个平角的“改造”,已经成为一个可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全班交流:想一想,如何用这个“量角器”量角? 4.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思考:制作的量角器和文具店买到的量角器相比,有什么不同?能否将我们制作出的“量角器”变得更加完善? 5.小组内交流:请完整的说一说,如何用量角器量角?然后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让学生判断出正误并说明理由。 2.课件出示,让学生快速读出角的度数。有针对性的提问,查漏补缺。 3.出示一些角,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度数。全班齐量,个别演示。(课本39页第4题) 4.全课小结:谁能完整的总结一下如何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环节三:在尝试制作量角工具的过程中,逐步总结角的度量方法 1. 将角1放在平角的适当位置,数出角1里含有多少个1°的小角。 2. 在平角一条边旁标出0度,表示起点,另一条边处标180°,表示终点。每10度画一条长的刻度线,标出刻度,更便于数出度数 3. 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对齐,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线。 4.文具店买的量角器有两圈刻度。再增加一圈刻度线,这样两侧都有0°刻度线。 5.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左侧的0度刻度线对齐,就看外圈的刻度,反之,看内圈的刻度。 环节四:在巩固练习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并进行全课总结 1.分别是中心点不对齐、0刻度线不对齐、内外圈刻度看错。 2.有针对性的提问,查漏补缺。 3.有针对性的展示,查漏补缺。 3.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对齐,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线。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左侧的0度刻度线对齐,就看外圈的刻度,反之,看内圈的刻度。 附:
课后作业:量一量,下面的角各是多少度?(课本38页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