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人文精神

试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人文精神

来源:爱玩科技网


试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人文精神

摘 要:对一个群体的评价一定要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本文从私家藏书的总体特点入手,透过他们或平凡、或壮丽,或欣喜、或遗憾,或曲折、或精彩的藏书活动,不难发现深沉、浓烈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藏书家的显著特征与内在品质。

关键词:私家藏书 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许多藏书家作到了“仁人”,不是简单的表现在乐意把书借给他人阅读。通过藏书的传播(抄写、借阅、刻印、交流),文化的价值得以增加,文化的影响得以扩大,私家藏书的人文精神也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私家藏书的总体特征 1、私家藏书是所有藏书系统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系统,时代越后,藏书家数量越多,藏书规模越大。并且,藏书家的身份由早期以贵戚官僚为主越来越多地下移至普通士人布衣,藏书总量与朝廷藏书相比越来越占压倒优势。私家藏书构成了我国古代藏书的基础。

2、私家藏书的发达与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版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而与国家的政治中心关系相对薄弱,唐以后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显著。就全国范围来统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其中尤以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为最,占全国藏书家的74%,仅江浙两省就占到.9%。

3、从个体地看,我国古代藏书家绝大多数出身于官宦,在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中明清510位藏书家,出身官吏者有286位,占到56.1%。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夫妻等关系的就有87家,也就是说至少有174位藏书家相互之间有亲属关系,占总数的34.1%,超过了1/3。然而,私家藏书楼的寿限普遍较短,少则十数年,多则数十年,鲜有超过三代百年者。仍以《藏书纪事诗》为据加以统计,藏书三代以上者54家,占10%左右,藏书四代以上者13家,仅占2.5%。天一阁的著名正可证明其是古代藏书楼中极少长寿的凤毛麟角。但宏观地看,私家藏书系统的生存机制极强,其分散零藏、彼此散聚、频繁兼并的特色,使其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强韧性及”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广泛可适性。

4、是私家藏书具有吝借性,因其立足民间聚书不易,藏书家具有开明识见为数不多,也仅有13家,仍占总数的2.5%,尽管,秘藏吝借的藏书家历代多有。但将藏书束之高阁,藏而不用的藏书家亦非多数。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藏书著书立说,或校勘刊刻秘籍以利后人,据对《藏书纪事诗》的统计,古代藏家有著述者208位,占40.8%,校勘刊刻这73位,占14.3%,再加上不吝借的13家,对藏书能加以利用的有294家,占总数的57.6%。所以,轻易用“重藏轻用”来给私家藏书下结论是不准确的。他们很重视自己藏书的价值而且多方加以利用,只不过使用范围有限罢了。

二、古代私家藏书的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位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进一步说,在私家藏书活动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文化价值的承认和重视;对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

1、承认并重视文化的价值

这是“仁人”的前提。儒家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又承认文化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儒家这种以人为本位的思想观点可以称之为具有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人比其他动物都要高贵,人是天地的主宰,这无疑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类文化的产生,所以对人的价值进行肯定的前提就是对文化的价值的肯定。

2、对人格的追求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因为具有的意志,也就具有的人格。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其所以要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即为了保持的人格。孔子不忍辟世,而采取了辟地、辟色、辟言的态度。孟子引曾子之言,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

3、对社会的责任感

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而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就是肯定,个人对于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孟子以“平治天下”自负,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孟子虽然不得志于当时,但对于后世却发生了深沉广远的影响。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张载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不将私藏的图书据为己有,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藏书的作用,保持文化的增殖,也是私家藏书活动人文精神的体现。

正如后人所说:如果没有这么一支数量大、文化素质高、事业心强、态度严谨的藏书家队伍,没有他们所建树的一切,流传下来的古籍肯定没有这么多,古书的质量也不会这么精,古籍的作用肯定不如现在这么大,校勘学、版本学、考据学、目录学以及古籍整理工作的发展水平,肯定达不到现在这样的高度。我们应当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支庞大的藏书家队伍而感到自豪!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萧东发.《中国藏书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5~17

2.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25~40.

3.《中国私家藏书》编委会.中国私家藏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153~1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