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宿舍火灾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曹永炜 戴晓江 金娅琳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资源开发系
摘 要切实做好高校学生宿舍消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和事故树分析法,通过对高校学生宿舍消防现状的分析找出可能引发火灾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消除和控制学生宿舍火灾安全隐患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学生宿舍;消防;系统安全分析;安全隐患;对策3、安全对策
3.1 加强学校管理,避免消防与管理的矛盾
学校可以组织制定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和学生消防手册,明确消防管理目标和责任,增强学生消防理论知识和常识,坚决制止学生违章使用电器、蜡烛的现象。要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对于存在的学校管理与消防安全这一矛盾,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来解决,比如:增设电视监控装置,借助监控装备加强对宿舍的管理,从而达到管理方便、消防安全的目的。
3.2 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组织消防演习和训练
加强对师生安全教育和培训,有条件的可以在新生军训中增加消防演习和训练,让学生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提高心理素质、掌握逃生的技巧、增强自救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宣传窗、广播站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对学生及宿舍管理人员进行“防火”知识讲座及消防器材的使用训练,使他们了解消防法规,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3.3 加大消防安全投入,完善消防硬件设施
学校要通过加强消防设施硬件建设,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率,提高对火灾事故的控制能力。对水电设施老化、消防设施陈旧、木结构房屋等宿舍,应该逐步改造。改造宿舍电源线明线;并且尽快采取电力扩容、更换老化电线等措施减少火灾隐患,更新已破损或超过年限的消防器材,增设消火栓和加压泵房以提高供水压力。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学生宿舍区等火灾易发部位安装烟感自动报警系统,增设室外消火栓,改造不符合规定的消防车道,建立校园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网络。下转第190页通过计算,得到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
如图2所示。
所以得到:该事故树所列的基本事件都是引起学生宿舍火灾的关键控制因素。
2、高校学生宿舍存在的火灾安全隐患
虽然现在的学生宿舍较之以前的集体宿舍有了很大变化,但其潜在的火灾安全隐患更值得关注。通过以上学生宿舍火灾安全隐患分析可以得出:
(1)学生防火意识淡薄、消防技能匮乏。违反学校有关规定,在宿舍内使用电炉子、热的快,私接乱拉电线等现象严重;大部分学生在引发火灾后不会使用灭火设施扑灭初期火灾,更不懂得如何自救,从而使小火酿成大灾。
(2)学校管理和消防安全存在矛盾。学校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及防盗的需要,在学生宿舍的楼梯间或对外出口均设置了铁栅栏门,使安全疏散通道不畅,一旦出现火灾情况,给安全逃离火场及组织人员施救带来很大困难。
(3)火灾消防演练和心理教育不足。学生宿舍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从而引起疏散和逃生混乱,形成二次伤害,造成重大伤亡。
(4)可燃物多。学生公寓虽然大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大量的室内设施和陈设用具,如电脑等电器、木材和棉、麻、丝、纸制品,这些都是可燃物,增加了建筑物内的火灾荷载。
(5)消防设施设置不合理。如室内灭火器和室外消火栓的数量不足;消防车道宽度不符合消防规范的要求,等。
(6)消防硬件设施存在缺陷。如使用时间较长宿舍楼内设施陈旧、电线老化现象比较严重,等。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高校作为消防重点单位,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极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广大学生休息、生活、学习的集体宿舍。学生宿舍从卧室可直接到走道,没有更多的隔墙进行隔断,从单位面积上的人数来说属于人员聚集的场所。因此,分析学生宿舍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学生宿舍火灾安全隐患分析
为了对学生宿舍的火灾安全隐患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描述,应用系统安全分析的方法分析、查找高校学生宿舍的火灾安全隐患。
1.1 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预先危险性法分析
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大体识别与宿舍系统有关的主要火灾危险;2)、鉴别产生火灾危险的原因;3)、判定已识别的火灾危险等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1.2 高校学生宿舍火灾事故树法分析事故树分析法不仅能对导致学生宿舍火灾,引起人员伤害事故的各种因素及逻辑关系做出全面阐述,而且还可以利用该方法,根据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找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表1 学生宿舍火灾事故预先危险性表
图1 学生宿舍火灾事故树
图2
-187-现代服务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23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ec.2008其次,生态环境是生态犯罪的侵害对
象。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承认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对生命和社会系统的支持上的存在价值。在生态犯罪中,侵害行为首先直接作用在生态环境要素上,从而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威胁,而后才间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生态犯罪的对象应是生态秩序,这也是生态犯罪中刑法所保护的对象,即环境法益。
再次,生态环境安全的价值定位重于国家政权、公共秩序等法益。生态安全直接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人类而言,生态安全就是最重要的安全,没有了生态安全,人类本身便失去了“依托”,社会秩序与社会利益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保护生态安全也就是对人本身的保护,也就是对社会秩序与社会利益的保护。它应该是每个人的绝对义务。刑罚惩罚的严厉性与强制性,决定了人的绝对义务应当由刑法予以强加。诚如美国法社会学家庞德所言:“由于法律是按社会秩序的要求控制不同的利益,法律的唯一偏向是向着社会秩序、社会利益,而刑法几乎专门用于执行那些为了直接保障社
[9]
会利益而强加的绝对义务。”
生态安全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国防安全、社会安全、金融安全等相比,它是“底座安”,没有生态安全,其他安全便成为空中楼阁。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保护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1]孙国华主编.法的形成与运作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2] 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3][英]Dennis Lloyd.法律的理念[M].张茂柏译台北市经联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38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3页[5]法制日报.1999-10-4第六版[6]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A].张文显,李步云.法理学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7][日]山中研一.刑法总论[M]东京:成文堂.1999年版,第6页.[8]陈兴良.刑法哲学[M] 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9][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4-185页.作者简介于慧玲 1963年出生 女 山东海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法学副教授、山东大学法学硕士,山东省人民济南铁路运输分院人民监督员。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法哲学。公开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加编写的专著八部,负责及参加的省级课题研究两项,校级课题两项,先后获校内外各项科研奖十项。上接第184页要有意识的积累多学科、交叉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上接第185页确性。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录入图书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掌握和理解MARC 格式,掌握得好,所建数据库的准确性就高,否则就会有偏差,建库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回溯建库的质量。只有每位工作人员都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工作中遇到难题虚心及时地请教,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及技术能力,自觉的为搞好回溯建库献计献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认真对待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才是真正为读者所想,才能真正保证回溯建库的质量。总之,人员的思想素质是回溯建库质量的根本保证,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回溯建库质量的技术保证,而回溯建库前的准备工作则是保证建库质量的基础。四、灵活运用创造技法,努力完成创造成果,在实践中培养馆员的创造力
1、灵活运用创造技法。图书馆的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馆员不断地创新。我们已经深刻理解了培养馆员创造力的重要性,但如何培养创造力,不仅靠热情更要靠科学。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发明创造也是如此,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学的。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关于如何开发创造力,世界各国的人们总结了各种创造技法。常见的有:智力激励法、设问法、联想组合法、类比法、形态分析法、系统提问法等10余种;还有“戴维斯模式”、“特雷芬格模式”、“奥斯本怕内斯模式”、“柏杜模式”等等。事实证明,这些创造技法对于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和应用一些创造技法,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培养和开发馆员的创新能力。
2、努力完成创造成果,在实践中培养馆员的创造力
运用创造技法,目的是广开馆员的创新思路,启发馆员的创新灵感,激发馆员创新的热情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的道路艰难曲折,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意,都要付出异于常人的想象与艰辛。既要重视馆员的创造性培养,更要重视完成创造成果,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检验和评判创新的标准。一旦馆员在工作中有了新思路、新点子,就要努力拿到实践中去实践、去评判。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在实践中培养馆员的创造力。
馆员创造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多方合作,同时更需要馆员的认识、努力和配合。
参考文献[1] 陆丽娜.ILASII与图书馆回溯建库工作[J].情报探索.2008(1):111-112.[2] 陈风华,孟姗.谈人员素质对回溯建库质量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9-10.上接第186页参考文献[1] 曹燕飞.体育保险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发展方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4).[2] 北京Olympic:中国体育保险的新起点[N].中国体育报.2007-9-17.[3] 邱晓德.加入WTO后中国体育保险市场机制变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73—75.[4] 彭芳.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作者简介吴国栋,男,(1980- ),江苏无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参考文献[1] 庄寿强.普通创造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一版[2] 王唯玮, 孙大为.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人格因素分析[3]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4日第7版(责任编辑:颜金花)http://www.jyb.com.cn/xwzx/gdjy/plfx/t20080414_154760.htm[4] 新华月报.培养公务员的创新能力.(摘自《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教程》之《创新能力》http://www.xfc.gov.cn/Html/llck/2006-12/26/14_01_42_706.html上接第187页参考文献[1] 张景林,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2] 伍爱友,王从陆,肖国清.事故树分析方法在建筑物火灾人员伤亡中的应用[J].中全科学学报.2005,15(5):92-95.[3] 汤怡蓉,梁玉超.我国高校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消防.2006,(16):36-3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