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来源:爱玩科技网
话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年第3期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陶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210044) [摘 要] 模因论作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为中国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 看,中国文化英语的教学包括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过程,具体说来,即:中国文化英语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中 国文化英语知识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语言的产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 模因论; 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模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3—0122—02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 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 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显而易见,语言能力的培 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虽然外语教学中 文化的地位已经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外语教师的重视,在外 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主要体现在 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在相当数量的高校,中国文化的英语 输入仍然处于缺席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1.大学英语教师中能够熟练掌握双语文化的人才缺乏, 一、模因论概述 模因学(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诠释文化 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概念最早由牛津大学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他认为模因即由一 个个体传给另一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它存在于个体的 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Ll 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何 自然教授把模因定义为: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的任何实 体,也指记忆中的信息单位,它能够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 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他认为,模因像是一种大脑的病毒, 通过一个人的大脑而传播到其他大脑并被接受即完成了模 因的复制。-2 “模因富于感染性与易变性,其核心是模仿。 所以,任何事物,只要它能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它就 可以成为模因了。 3 据此,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 教师的汉语文化素养不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较差; 2.各类英语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很少涉及文化知 识内容;3.大学英语现行教材侧重目的语文化,基本不提及 中国文化;4.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文化输入失衡,师生 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输入上,过多地强调母语的负 迁移,忽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综上所 述,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缺失,后果是学生患上 样式、房屋建筑、电子邮件病毒、宗教,甚至字、词、句、篇章等 等,任何一个信息,只要能够通过模仿并被复制,就可以成为 模因。 随着国外模因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近年来,国 内学者也开始对此领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学者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际中在表达本民族特有 的文化事物上束手无策,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必须指出, 人们普遍忽视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之一是适应中国社会 相继从不同的领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模因在文化 传承与进化、社会生活、语言教学等方面的意义,得出各种研 究成果。何自然教授提出了“语言模因论”。他认为,模因论 揭示了语言发展与演变的规律,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 研究思路。目前以模因论指导英语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其 中,成果主要见于写作、口译等方面,而把模因论与外语教学 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教系起来的成果较少见。本文尝试 从这一视角思考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途径。 二、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现状 发展的需要,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最常态的语言环境是母语 环境。本文认为改变这种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大学 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英语的教学内容,“通过结合中国 社会文化语境将英语本身和英语教育在中国自然化,使它与 英语在中国的应用相适应,与中国人的身份相适应” 。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还包含 正确地运用文化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自我建构能力。中 国文化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 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输出意识。这项课程的重要意义 在于: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经常性用英语去思考表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 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达身边的事物,逐步学会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事物和意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社科基金项目(2010SJB750015)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DIAl00274)阶段性成桌之一。 [作者简介]陶恒,女,安徽合肥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教学法。 一l22— 教学研究 念。2.为学生提供新的兴趣点,换个角度认识民族文化,树 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提 高其文化评价能力。3.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改变大 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输出的单向性,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 陶恒/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间就越长。记忆对于中国文化英语知识的内化和提升有着 重要作用。教师应以文化为主线,语言为手段,努力使传达 的中国文化信息有利于记忆。比如,中国文化专有名词的翻 译要简洁明快,适合记忆。信息反复是模因传播的基本条 件,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记忆,例如在不同的 英语语言材料中反复再现同一主题,在阅读、听力、写作和口 语交际的训练中反映该文化主题的各个侧面,无形之中把弱 势模因变成强势模因,使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并有意识地将 模因导入并在大脑里加工形成记忆;还可以以把相互关联的 中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实现双语文化的平等交流。 三、模因论与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能力和习 惯。【5¨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大大小小的模因充斥着中国文化 的方方面面,同时模因与模因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模因 信息整合成模因复合体,帮助学生形成图示记忆。 表达(expression)。模因生命周期中的表达指的是在与 他人进行交流时,原宿主将模因从记忆储存模式中导出,使 其成为被他人感知的形态的过程。这一阶段称为中国文化 模因的输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在强化模因记忆的基 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对所掌握的中国文化英语 知识进行加工,运用到实际表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反思 个人体验和文化参考框架的问题,设计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 的活动,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报 纸、杂志、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不同载体获取更多的语言 复合物,使中国文化成为多模因复合体,包含着许多与他文 化相似或相异的模因因子。 "卜 中国文化的传承即模因通 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信息复制的方式将加以传播, 并世代相传。 模因可以是跨文化的,一种文化的模因可以通过语言交 流在另一种语言中传播。中国文化英语是中国文化模因在 英语中的同义异形的表现形式,通过中国文化英语的教学可 以使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依托不同语码的模因因子进行复 制和传播,从而扩大中国文化的覆盖面,提高中国文化在世 界的影响力。 模因,了解不同语境下模因的传播情况,学会创造性地理解 和运用语言,提高模因表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传播(transmission)。传播指模因借助一定的有形载体 进行传播,这些所需的有形载体通常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 广泛的传播性,才能防止信息的流失和变质。正确的运用和 表达是有效传播的前提,这一阶段要充分调动教学主体一 学生即模因宿主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传播,通过文化对比,深人体会文化之 间的差异。合作式教学模式(cooperative teaching)作为一种 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跨文化交际语境的不足。合作教 学是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共同承担课程 的一种教学模式。当下,外籍教师的参与使他们成为联结本 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中介和桥梁。利用本土教师和外籍教 中国文化英语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模因复制与传播的 过程。文化的输入过程伴随着模因的同化和记忆,而文化的 输出过程则是学习者将内化在头脑中的模因通过模因基因 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即:“文化输_人——模 因基因型、表现型传播——文化输出”。"】l“ ”这个过程中, 文化主要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这一点与Heylighen所提出的 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s]41s- ——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 个过程契合,本文将中国文化英语的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 中国文化英语知识的传授(同化);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知识 的掌握(记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语言的产出(表达);学 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传播)。 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是模因复制的前提,成功的模 因必须能够感染宿主,以便进入人的记忆。这是教师通过课 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意识唤起阶段。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把中 师的互补优势,外籍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更地道、更常用、更原 汁原味的英语表达,直接获取更形象、生动的目的语文化知 国文化信息传授给学生,信息以复制因子的形式出现,进入 学习者的头脑。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对中国文化 识,弥补本土教师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借助外籍教 师,教师与学生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可以大胆地、创造性地 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构架不同文化桥梁。促进真正 的跨文化交际o[9173合作教学创造了一个动态的、气氛热烈的 课堂氛围,能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学习 oJ∞有效提高学生的双 向文化表达能力。 的异语表达感到新鲜好奇,引发他们通过外部观察、思考,发 现模因的存在,形成了文化模因复制的前提条件。本阶段的 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因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通常对教师也 是挑战,主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授课内容,在头脑中进行知 识的储备。准备工作首先是教材的选择。教师可以参考各 种相关教材,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对几种教材进行整合,自 行编写;然后是主题的挑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主题繁多,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实践集合体。【】 中国社会的 发展不断赋予中国文化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不断涌现的新 兴事物形成新模因,持续充实和更新中国文化英语的模因 库,使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构成要素和内部关系呈现动态 性。因此中国文化英语的教学应与时俱进,适时更新教学内 容,增加新的构成要素并调整结构内部关系,更新完善大学 生中国文化英语学习的实践策略(涉及教师文化知识的动态 更新、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动态认识和关注、学生知识结 构的变化、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教学技术的革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倾向选择有趣的主题,难度不宜过高;作为课件的模 因载体应当是显眼而突出的,有声有色的动态影像更能引起 学生的兴趣,便于相关文化模因顺利进入他们的头脑,引导 他们进一步思考和记忆。 记忆(retention)。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时间越长, 被表达和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要依赖 模因的强弱程度,模因越强势、重复的频率越高,被保留的时 的改变等),体现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对社会语境的动态顺应, 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转第128页) 一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