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来源:爱玩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O卷第3期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2006年3月 V01.2O No.3 Journal of Chongqi Institute of Technol MKI".2oo6 【语言文学】 《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王有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嘉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摘要:对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113有价 嘉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东汉末文人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他们 圣 便产生了~种生命易逝的伤感悲观情绪。为了 肖释这种悲哀,东汉末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 种种探寻和选择,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志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6)03—0162—02 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审 净'‘净'‘净'‘净'‘净'‘净'‘净'‘净'‘净 净'‘净'‘ 净K 净'‘净- Nineteen Ancient Poems an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ry Men in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WANG You-j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ian 710062.China) Abstract:Nineteen Ancient Poems charm lies i羊 羊 羊 羊 羊 羊 羊 羊 牛 n deep intoning of life.The life consciousness by into— ning short lives came into being after the old tradition being abandoned by the literary men in late East— erl'l Han Dynasty.“Men have tO die sooner or later’’made the literary men sad when they paid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instead of the nation.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sadness,they tried to create another sys— tem of belief,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What they did reflects the active pur— suit of hte meaning of life. Key words:Nineteen Ancient Poems;literary men in late Eastern Hart Dynasty;life consciousness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文选》,是一组五 映人眼帘: 言诗,计十九首,题为“古诗”。其作者、写作年代皆不可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f-1)) 考,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东汉末文人所作,且非一人一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时之作。《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就,历代学人均对其评价甚高。刘勰《文心雕龙》称“观其 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弥漫在十九首的字里 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 行问,使之成为一曲生命的悲伤咏叹调.正是这种对生命 也”…,钟嵘《诗品》评“十九首”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的深沉咏叹紧紧扣住了人们的心弦。所以本文中拟从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2 3《古诗十九首》何来如 九首中飘荡的生命悲歌人手,以期解读东汉末文人浓厚的 此高的成就呢?翻开《古诗十九首》,一句句这样的诗句便 生命意识。 -收稿日期:2005—11-22;修回日期:2005一l2—12 作者简介:王有景(1980一),男,山东省巨野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①本文中所引《古诗十九首>中诗皆出自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l63 1 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对生命的本体、生命的价值等问题 的高度思考与关注,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对生命自由的追 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人生的短促、时光的飘忽使人不 能不面对人类必然的归宿——死亡。这也是《古诗十九 首》所咏叹的主题。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东汉 末文人个体意识觉醒的结果。 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以察举、征辟的方式 招揽文士。这种制度为德才兼备的文士入仕当朝开辟了 阳光大道。但东汉后期,宦官与外戚交替控制政权,土族 豪门把持的任用。在这种情况下,以察举、征辟 制来选拔人才的初衷便成为泡影。正如汉桓灵时《童谣》 所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此时“知识阶层被‘边缘化’。王室 贵族不言而喻地占据着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的中心,接近 王权的宦者集团与外戚集团则利用王权对权力进行着激 烈的角逐,并不拥有思想与学术的人凸显于历史的中心地 带,而拥有思想与学术的人却被挤到了历史的角落” 。 在这种形势下,使向来以“王者师”自居的知识阶层难以接 受,他们便高扬一种激烈的理想主义精神,拒绝与世俗同 流合污,以崇高的人格、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也以这种标 准作为认同他人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共 同价值取向的群体,此群体已具有了一种自觉意识,正是 所指出的“士之群体自觉”。在这种群体自觉的形 势下,士人们奔走呼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品核公卿,裁 量朝政。一时问,对当朝政治的“清议”蔚然成风。“清 议”本是察举、征辟制度中,乡里对文士品学的评判,而今 用来评判政治。且影响甚大。《后汉书・党锢列传》载:“逮 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 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 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 这种凭借对思想与名声 的拥有而对权力的“清议”最终招致了权力的残酷报 复——“党锢之祸”。东汉末期的“党锢之祸”给文人带来 了沉重的打击,仅以第2次“党锢之祸”为例,先前党人如 李膺、朱富等100多人都惨遭杀害,“妻子皆徙边,天下豪 杰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 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 害,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oJ。文士们大批的被 杀,使活着的文士极端恐慌,从而使他们对旧有传统、信仰 与价值产生了怀疑与否定。儒家传统的人生理想此时变 成了“乌有之乡”,而新的精神家园却尚未找到。此时东汉 末文人们仿佛被置于一种价值的真空地带,变得迷惘焦 虑,陷入了对生命的沉思之中,生命意识蓬勃而发。正如 李泽厚所说:“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才有内在人 格的觉醒和追求。”" 这种“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便 是所谓的“士之个体自觉”即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2东汉末文人对死亡的无奈与直面 在“党锢之祸”的打击下,拥有思想与学术的知识阶层 被权力中心彻底边缘化了。土人们纷纷由为天下计转而 为身家计。当他们将眼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 便产生了一种生命易逝的死亡感。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死亡意识更是生命意识的核心部分,它强烈地 体现出生命的易逝,人生的无常。东汉末文人这种死亡意 识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永恒与有限的矛盾。《古诗十九首》以宇宙自然的永 恒与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相对照,在永恒与有限的矛盾 中,以外物的永恒来反衬出人生的有限。从而凸显出那浓 厚的死亡意识。如: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在此,“石”这一意象象征着宇宙自然的永恒,由此反 衬出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有限。这种“石”的意象在《古诗十 九首》中频繁出现,使东汉末文人时刻感受到宇宙自然外 物的永恒,自己个体生命的有限。在永恒与有限这一矛盾 中,东汉末文人内心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望,对死亡的焦虑。 2.2对死亡的直面。传统儒家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看得 至高无上,所以孔子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 进》)对死亡避而不谈,只要生得有意义有价值,那么死亡 是无须惧怕与悲哀的,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但在东汉末年,这种价值理想被黑暗的社会现实 击得粉碎,东汉末文人于是便打破以往的传统,开始直接 面对死亡,思索死亡。表现在《古诗十九首》中如: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 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驱车上东门》)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 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去者日以疏》) 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死亡的回避,而是直面与思 考 不仅直面人类的必然归宿:“坟”、“墓”与“丘”,而且 还进一步思考长眠于黑暗中的“陈死人”,品味其“千载永 不寤”的阴森幽暗。这种直面与思考喔在一种阴森恐怖的 氛围中进行的,反映出东汉末文人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 3 东汉末文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探索 正是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才引发了人类的悲哀情绪与 焦虑不安。为了消释这种焦虑不安,个体生命意识勃发的 东汉末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下转第166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66 重庆工学院学报 恰如其分地表现复杂的情感,诗人的想法还不够成熟,还 处于尝试阶段。 久,韦珩也遭贬逐。这首诗意脉的流动就是通过两人相同 的贬谪经历作为过渡。纵观全诗,诗人显然将情感的重心 放在对自我贬谪生涯的评述上。从“初拜柳州出东郊”到 “苍白’滞汩盈颠毛”都是以诗人的行程为线索将思路连贯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 起来。诗人只身奔赴柳州,而柳州环境恶劣,盗贼猖獗。 柳宗元励精图治,改革政治,却积劳生疾,恶病缠身,人苍 老了许多。行文至此,接下来的两句突然将笔锋转到友人 韦珩。诗人意在联系两人的共同遭遇,由写自我的经历转 [2] 张其俊.古典诗歌意脉之幽径试探[J],黄冈师专学 入安慰友人。但是,从行文上看还是显得太突兀。诗歌的 报。1997,(2):15—16. 意脉没有实现顺畅的过渡。而且,意脉的硬转将整首诗打 [3] 柳宗元.柳宗元诗笺释[M].王笺释.上海:上海 成两截。全诗有关韦珩处境的描写只有4句。然后,笔锋 古籍出版社。1993.268. 又转回自身。诗人只是在诗歌末尾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 [4] 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21. 思念。其情感的力量就显得单薄了许多。在这首诗的创 作中,诗人没有处理好借诗言志与寄诗以答友人之间的关 (责任编辑张佑法) 系。全诗结构不够合理,重心不够明确。诗人有意将贬谪 题材运用于赠答诗是一次创新,但是究竟如何在赠答诗中 (上接第163页) 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表面 种探寻与选择: 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受、、堕落。其实。恰恰相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撼轲长苦 反,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 辛。”(《今日良宴会》) 的极力追求”。" 既然人生无常,转瞬即逝,就要奋发向上,“先据要路 总之,(-if-诗十九首》中所弥漫的对生命的留恋与迷惘 津”取得功名富贵,摆脱贫贱享乐人生。但东汉末黑暗的 之情正显示了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古诗十九首》 社会现实阻塞了广大文人的入仕之途。此路不通那么: 中面对死亡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与叹息,正是东汉末文人对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 精神家园的寻求与企盼,透露出文人内心深处对人生意义 为宝。”(《回车驾言迈》) 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既然入仕之途不通,那么便借助立德、立功、立言等使 自己虽“奄忽随物化”,但仍有“荣名以为宝”吧,可这种想 参考文献: 法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刘勰.文心雕龙[A].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C].北 看来依赖于外物是不能缓解死亡的压迫的,只好再寻 京:中华书局,1986.58. 找其它方式: 钟嵘.诗品[A].陈延杰.诗品注[C].北京:人民文学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 出版社.1980.17. 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索。”(《驱车上东门》) 沈德游.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1.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 兹?”(《生年不满百》) 出版社.1999.421. 此时的文人也不再有成仙长生的幻想,对生命的绝望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85. 使他们沈溺于美酒的麻醉,在麻醉中消释对死亡的焦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 于是东汉末文人便把自己置于现世的享乐中,并发出“为 局.1976.1820. 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行乐宣言。一时间悲叹人生短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暂的感伤主义思潮与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开来。 】999 感伤的情调和享乐主义的思潮,正反映当时文士对人 生的珍惜和执着。李泽厚就曾指出:“表面看来似乎是如 (责任编辑张佑法) 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 r;1 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