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点P(1,﹣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A.(1,2) B.(1,﹣2) C.(﹣1,2) D.(﹣1,﹣2)
3.已知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为2cm,则斜边的长为( ) A.2cm B.4cm C.6cm D.8cm
4.下列各组数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 ) A.1 2 4 B.4 5 9 C.4 6 8 D.5 5 11
5.如图,△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以下结论: (1)△ABD≌△ACD; (2)AD⊥BC;
(3)∠B=∠C; (4)AD是△ABC的角平分线. 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小强站在镜前,从镜子中看到镜子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 )
A.15:01 B.10:51 C.10:21 D.12:01
7.如图,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 O连在一起,使AA′、BB′能绕着点O自由
第1页(共25页)
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由三角形全等可知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 )
A.SAS B.ASA C.SSS D.AAS
8.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 )
A.15° B.25° C.30° D.10°
9.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 ) A.
B.
C.
D.
10.若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1:2:3,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 ) A.30° B.45° C.60° D.90°
11.关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直线 C.都是线段
B.都是射线
D.可以是射线也可以是线段
12.如图,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7,DE=2,AB=4,则AC长是( )
A.3 B.4 C.6 D.5
第2页(共25页)
13.如图,△ABC沿BC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则△ABC≌△DBC,其中∠ABC的对应角为( )
A.∠ACB B.∠BCD C.∠BDC D.∠DBC
1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 )
A.7cm B.3cm C.7cm或3cm D.8cm
15.如图,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当∠EPF在△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AE=CF;②△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2S四边形AEPF=S△ABC;④BE+CF=EF.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有9个小题,共计75分) 1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它是几边形?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1,5),B(﹣1,0),C(﹣4,3).
(1)求出△ABC的面积.
(2)在图中作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A1B1C1. (3)写出点A1,B1,C1的坐标.
18.如图,AD=BC,AC=BD,求证:△EAB是等腰三角形.
第3页(共25页)
19.将长方形ABCD按如图所示沿EF所在直线折叠,点C落在AD上的点C′处,点D落在点D′处.
(1)求证:△EFC′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1=65°,求∠2的度数.
20.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点E,AE=BE.
(1)猜想:∠B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猜想. (2)如果AC=3cm,CD=2cm,求△ABD的面积.
21.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BC、AB、AC边上,且BE=CF,BD=CE.
(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2)当∠A=40°时,求∠DEF的度数;
(3)△DEF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22.图1、图2中,点B为线段AE上一点,△ABC与△BED都是等边三角形. (1)如图1,求证:AD=CE;
第4页(共25页)
(2)如图2,设CE与AD交于点F,连接BF. ①求证:∠CFA=60°; ②求证:CF+BF=AF.
23.如图,A(m,0),B(0,n),以B点为直角顶点在第二象限作等腰直角△ABC.
(1)求C点的坐标;
(2)在y轴右侧的平面内是否存在一点P,使△PAB与△ABC全等?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4.如图,在△ABC中,∠BAC=90°,AB=AC,D是AC边上一动点,CE⊥BD于E.
(1)如图(1),若BD平分∠ABC时, ①求∠ECD的度数;
②延长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补全图形,探究BD与E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2),过点A作AF⊥BE于点F,猜想线段BE,CE,A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第5页(共25页)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XX学校八年级(上)期中数
学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考点】轴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看图形是不是关于直线对称. 【解答】解:A、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正确; B、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C、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点P(1,﹣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A.(1,2) B.(1,﹣2) C.(﹣1,2) D.(﹣1,﹣2) 【考点】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分析】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成相反数,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根据关于x轴的对称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成相反数, ∴点P(1,﹣2)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为(1,2), 故选A.
3.已知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为2cm,则斜边的长为( ) A.2cm B.4cm C.6cm D.8cm
第6页(共25页)
【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
【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 【解答】解:∵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为2cm, ∴斜边的长为2×2=4cm. 故选B.
4.下列各组数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 ) A.1 2 4 B.4 5 9 C.4 6 8 D.5 5 11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根据哪个选项中两条较小的边的和大于最大的边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A、因为1+2<4,所以本组数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 B、因为4+5=9,所以本组数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 C、因为4+6>8,所以本组数可以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 D、因为5+5<11,所以本组数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5.如图,△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以下结论: (1)△ABD≌△ACD; (2)AD⊥BC;
(3)∠B=∠C; (4)AD是△ABC的角平分线. 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由“三线合一”可知(2)(4)正确,由等边对等角可知(3)正确,且容
第7页(共25页)
易证明△ABD≌△ACD,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 ∵AB=AC, ∴∠B=∠C, ∴(3)正确, ∵D为BC的中点,
∴AD⊥BC,∠BAD=∠CAD, ∴(2)(4)正确,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1)正确, ∴正确的有4个, 故选D.
6.小强站在镜前,从镜子中看到镜子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 )
A.15:01 B.10:51 C.10:21 D.12:01 【考点】镜面对称.
【分析】镜子中看到的数字与实际数字是关于镜面成垂直的线对称.注意镜子的5实际应为2.
【解答】解: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10:21. 故选:C.
7.如图,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 O连在一起,使AA′、BB′能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由三角形全等可知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 )
第8页(共25页)
A.SAS B.ASA C.SSS D.AAS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分析】由O是AA′、BB′的中点,可得AO=A′O,BO=B′O,再有∠AOA′=∠BOB′,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判定△OAB≌△OA′B′. 【解答】解:∵O是AA′、BB′的中点, ∴AO=A′O,BO=B′O, 在△OAB和△OA′B′中∴△OAB≌△OA′B′(SAS), 故选:A.
8.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 )
,
A.15° B.25° C.30° D.10° 【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分析】先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BDF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Rt△CDE中,∠C=90°,∠E=30°, ∴∠BDF=∠C+∠E=90°+30°=120°, ∵△BDF中,∠B=45°,∠BDF=120°, ∴∠BFD=180°﹣45°﹣120°=15°.
第9页(共25页)
故选A.
9.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 ) A.
B.
C.
D.
【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分析】根据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E是△ABC的高.
【解答】解: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D. 故选D.
10.若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1:2:3,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 ) A.30° B.45° C.60° D.90° 【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设这三个内角分别为x,2x,3x,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列方程求出角的度数即可.
【解答】解:设这三个内角分别为x,2x,3x, 由题意得,x+2x+3x=180°, 解得:x=30°, 即最小角为30°. 故选A.
11.关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直线 C.都是线段
B.都是射线
D.可以是射线也可以是线段
【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连接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的线段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是:连接一顶点和其对边中点的线段.因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即可得到结论.
第10页(共25页)
【解答】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都是线段. 故选C.
12.如图,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7,DE=2,AB=4,则AC长是( )
A.3 B.4 C.6 D.5
【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过点D作DF⊥AC于F,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E=DF,再根据S△ABC=S△ABD+S△ACD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解:如图,过点D作DF⊥AC于F, ∵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 ∴DE=DF,
由图可知,S△ABC=S△ABD+S△ACD, ∴×4×2+×AC×2=7, 解得AC=3. 故选:A.
13.如图,△ABC沿BC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则△ABC≌△DBC,其中∠ABC的对应角为( )
第11页(共25页)
A.∠ACB B.∠BCD C.∠BDC D.∠DBC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解答. 【解答】解:∵△ABC≌△DBC, ∴∠ABC的对应角为∠DBC. 故选D.
1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 )
A.7cm B.3cm C.7cm或3cm D.8cm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已知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答】解:当腰是3cm时,则另两边是3cm,7cm.而3+3<7,不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因而应舍去.
当底边是3cm时,另两边长是5cm,5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3cm. 故选:B.
15.如图,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当∠EPF在△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AE=CF;②△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2S四边形AEPF=S△ABC;④BE+CF=EF.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利用旋转的思想观察全等三角形,寻找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题中的结论逐一判断.
【解答】解:∵∠APE、∠CPF都是∠APF的余角,
第12页(共25页)
∴∠APE=∠CPF,
∵AB=AC,∠BAC=90°,P是BC中点, ∴AP=CP,
在△APE和△CPF中,
,
∴△APE≌△CPF(ASA), 同理可证△APF≌△BPE,
∴AE=CF,△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四边形AEPF=S△ABC,①②③正确; 故AE=FC,BE=AF, ∴AF+AE>EF,
∴BE+CF>EF,故④不成立. 始终正确的是①②③. 故选B.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有9个小题,共计75分) 1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它是几边形? 【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
【分析】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度,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一半,则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表示成(n﹣2)•180°,依此列方程可求解.
【解答】解:设多边形边数为n. 则360°×2=(n﹣2)•180°, 解得n=6. 故是六边形.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1,5),B(﹣1,0),C(﹣4,3).
(1)求出△ABC的面积.
第13页(共25页)
(2)在图中作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A1B1C1. (3)写出点A1,B1,C1的坐标.
【考点】作图-轴对称变换.
【分析】(1)根据网格可以看出三角形的底AB是5,高是C到AB的距离,是3,利用面积公式计算.
(2)从三角形的各顶点向y轴引垂线并延长相同长度,找对应点.顺次连接即可.
(3)从图中读出新三角形三点的坐标. 【解答】解:(1)S△ABC=×5×3=
(或7.5)(平方单位).
(2)如图.
(3)A1(1,5),B1(1,0),C1(4,3).
18.如图,AD=BC,AC=BD,求证:△EAB是等腰三角形.
第14页(共25页)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先用SSS证△ADB≌△BCA,得到∠DBA=∠CAB,利用等角对等边知AE=BE,从而证得△EAB是等腰三角形.
【解答】证明:在△ADB和△BCA中,AD=BC,AC=BD,AB=BA, ∴△ADB≌△BCA(SSS). ∴∠DBA=∠CAB. ∴AE=BE.
∴△EAB是等腰三角形.
19.将长方形ABCD按如图所示沿EF所在直线折叠,点C落在AD上的点C′处,点D落在点D′处.
(1)求证:△EFC′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1=65°,求∠2的度数.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EFC′=∠1,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FBC′,等量代换得到∠EFC′=′FE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得到∠EC′F=180°﹣∠FEC′﹣∠EFC′=180°﹣65°=65°=50°,由于∠D′C′F=∠2+∠EC′F=∠C=90°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1)证明:四边形EFC′D′是将长方形ABCD中的四边形CDEF沿EF所在直线折叠得到的, ∴∠EFC′=∠1,
第15页(共25页)
∵AD∥BC, ∴∠1=∠FBC′, ∴∠EFC′=′FEC′, ∴FC′=EC′,
∴△EFC′是等腰三角形;
(2)解:∵∠1=∠FEC′=∠EFC′,∠1=65°,
∴∠EC′F=180°﹣∠FEC′﹣∠EFC′=180°﹣65°=65°=50°, ∵∠D′C′F=∠2+∠EC′F=∠C=90°, ∴∠2=90°﹣∠EC′F=40°, ∴∠2=50°.
20.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点E,AE=BE.
(1)猜想:∠B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猜想. (2)如果AC=3cm,CD=2cm,求△ABD的面积.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D=BD,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AE,根据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得∠DAE=∠DAC,于是得到∠B=∠DAE=∠DAC,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已知条件求得Rt△ACD≌Rt△AE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BE,于是得到AB=2AE=2×3=6,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猜想:∠B=30°, ∵DE⊥AB且AE=BE, ∴AD=BD,
第16页(共25页)
∴∠B=∠DAE,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AE=∠DAC, ∴∠B=∠DAE=∠DAC, ∵∠C=90°,
∴∠B+∠DAE+∠DAC=90°, ∴∠B=30°;
(2)∵∠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 在Rt△ACD与Rt△AED中,
,
∴Rt△ACD≌Rt△AED, ∴AE=BE,
∴AB=2AE=2×3=6,
∴S△ABD=AB•DE=×6×2=6cm2.
21.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BC、AB、AC边上,且BE=CF,BD=CE.
(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2)当∠A=40°时,求∠DEF的度数;
(3)△DEF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1)由SAS可得△BDE≌△CEF,得出DE=EF,第一问可求解;
第17页(共25页)
(2)由(1)中的全等得出∠BDE=∠CEF,再由角之间的转化,从而可求解∠DEF的大小;
(3)由于AB=AC,∴∠B=∠C≠90°=∠DEF,所以其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答】(1)证明:∵AB=AC∴∠B=∠C, 在△BDE与△CEF中∴△BDE≌△CEF.
∴DE=EF,即△DEF是等腰三角形.
(2)解:由(1)知△BDE≌△CEF, ∴∠BDE=∠CEF
∵∠CEF+∠DEF=∠BDE+∠B ∴∠DEF=∠B ∵AB=AC,∠A=40° ∴∠DEF=∠B=
.
(3)解:△DEF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C,∴∠B=∠C≠90° ∴∠DEF=∠B≠90°,
∴△DEF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2.图1、图2中,点B为线段AE上一点,△ABC与△BED都是等边三角形. (1)如图1,求证:AD=CE;
(2)如图2,设CE与AD交于点F,连接BF. ①求证:∠CFA=60°; ②求证:CF+BF=AF.
第18页(共25页)
【考点】三角形综合题.
BD=BE,AB=BC,【分析】(1)如图1,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得:∠ABC=∠DBE=60°,再证∠ABD=∠CBE,根据SAS证明△ABD≌△CBE得出结论;
(2)①如图2,利用(1)中的全等得:∠BCE=∠DAB,根据两次运用外角定理可得结论;
②如图3,作辅助线,截取FG=CF,连接CG,证明△CFG是等边三角形,并证明△ACG≌△BCF,由线段的和得出结论.
【解答】证明:(1)如图1,∵△ABC与△BED都是等边三角形, ∴BD=BE,AB=BC,∠ABC=∠DBE=60°, ∴∠ABC+∠CBD=∠DBE+∠CBD, 即∠ABD=∠CBE, 在△ABD和△CBE中, ∵
,
∴△ABD≌△CBE(SAS), ∴AD=CE,
(2)①如图2,由(1)得:△ABD≌△CBE, ∴∠BCE=∠DAB,
∵∠ABC=∠BCE+∠CEB=60°, ∴∠ABC=∠DAB+∠CEB=60°, ∵∠CFA=∠DAB+∠CEB, ∴∠CFA=60°,
②如图3,在AF上取一点G,使FG=CF,连接CG, ∵∠AFC=60°,
∴△CGF是等边三角形,
第19页(共25页)
∴∠GCF=60°,CG=CF, ∴∠GCB+∠BCE=60°, ∵∠ACB=60°, ∴∠ACG+∠GCB=60°, ∴∠ACG=∠BCE, ∵AC=BC,
∴△ACG≌△BCF, ∴AG=BF, ∵AF=AG+GF, ∴AF=BF+CF.
23.如图,A(m,0),B(0,n),以B点为直角顶点在第二象限作等腰直角△ABC.
(1)求C点的坐标;
(2)在y轴右侧的平面内是否存在一点P,使△PAB与△ABC全等?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1)过点C作CD⊥y轴于点D,由△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ABC=90°、AB=BC,通过角的计算即可得出∠ABO=∠BCD,再结合∠CDB=∠BOA=90°
第20页(共25页)
即可利用AAS证出△ABO和△BCD,由此即可得出BD、CD的长度,进而可得出点C的坐标;
(2)△PAB与△ABC全等分两种情况:①当∠ABP=90°时,根据∠ABC=∠ABP=90°、△ABC≌△ABP,即可得出点C、P关于点B对称,结合点B、C的坐标即可得出点P的坐标;②当∠BAP=90°时,由∠ABC=∠BAP=90°即可得出BC∥AP,根据△ABC≌△BAP即可得出BC=AP,进而可找出四边形APBC为平行四边形,结合点A、B、C的坐标即可找出点P的坐标.综上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过点C作CD⊥y轴于点D,如图1所示.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90°,AB=BC. ∵CD⊥BD,BO⊥AO, ∴∠CDB=∠BOA=90°.
∵∠CBD+∠ABO=90°,∠CBD+∠BCD=90°, ∴∠ABO=∠BCD. 在△ABO和△BCD中,∴△ABO≌△BCD(AAS), ∴BD=AO,CD=BO, ∵A(m,0),B(0,n), ∴BD=﹣m,CD=n,
∴点C的坐标为(﹣n,n﹣m). (2)△PAB与△ABC全等分两种情况: ①当∠ABP=90°时,如图2所示. ∵∠ABC=∠ABP=90°,△ABC≌△ABP, ∴点C、P关于点B对称, ∵C(﹣n,n﹣m),B(0,n), ∴点P的坐标为(n,n+m); ②当∠BAP=90°时,如图3所示. ∵△ABC≌△BAP,
第21页(共25页)
,
∴∠ABC=∠BAP=90°,BC=AP, ∴BC∥AP,
∴四边形APBC为平行四边形.
∵A(m,0)、B(0,n),C(﹣n,n﹣m), ∴点P的坐标为(m+n,m).
综上所述:在y轴右侧的平面内存在一点P,使△PAB与△ABC全等,P点坐标为(n,n+m)或(m+n,m).
24.如图,在△ABC中,∠BAC=90°,AB=AC,D是AC边上一动点,CE⊥BD于E.
(1)如图(1),若BD平分∠ABC时, ①求∠ECD的度数;
第22页(共25页)
②延长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补全图形,探究BD与E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2),过点A作AF⊥BE于点F,猜想线段BE,CE,A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考点】三角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1)①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BA=45°,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答即可;②延长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G得出CE=GE,再利用AAS证明△ABD≌△ACG,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
(2)过点A作AH⊥AE,交BE于点H,证明△ABH≌△ACE,进而得出CE=BH,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答即可.
【解答】解:(1)①∵在△ABC中,∠BAC=90°,AB=AC, ∴∠CBA=45°, ∵BD平分∠ABC, ∴∠DBA=22.5°, ∵CE⊥BD,
∴∠ECD+∠CDE=90°,∠DBA+∠BDA=90°, ∵∠CDE=∠BDA, ∴∠ECD=∠DBA=22.5°;
②BD=2CE.
证明:延长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1, ∵BD平分∠ABC,CE⊥BD, ∴CE=FE,
在△ABD与△ACF中,
,
∴△ABD≌△ACF(AAS), ∴BD=CF=2CE;
第23页(共25页)
(2)结论:BE﹣CE=2AF.
证明:过点A作AH⊥AE,交BE于点H,如图2, ∵AH⊥AE,
∴∠BAH+∠HAC=∠HAC+∠CAE, ∴∠BAH=∠CAE, 在△ABH与△ACE中,
,
∴△ABH≌△ACE(ASA), ∴CE=BH,AH=AE,
∴△AE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F=EF=HF, ∴BE﹣CE=2AF.
第24页(共25页)
2017年2月13日
第25页(共2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