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灵感"说与中国古代灵感对比
来源:爱玩科技网
2o14 9西晤噩氍 | 柏拉图“灵感"说与中国古代灵感对比 文/索南卓玛 摘要:柏拉图的“灵感”说是其美学、文艺思想中最富于启发性的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 着西方美学史上灵感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角度关于“灵感”的来源、表现特征作出比较,并阐释其 差异的背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灵感;中国古代;对比 灵感的来源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作 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而 “灵感”如何产生,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就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 回忆。…‘灵魂”说在《斐德若篇》中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写作问题,它 与人们的灵魂的体验和记忆,与人们对真理、对美德追求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神灵凭附是灵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柏拉图认为,诗人创作并非凭 借技艺而是依赖于灵感,依赖于神灵.神灵附体产生的迷狂状态激发了 诗人创作时的巨大灵感。 灵感产生的另一个途径,柏拉图认为是“灵魂回忆”。他说:“哲 学家的灵魂常专注在这样光辉景象的回忆中,而这样光辉景象的观照正 是使神成其为神的。只有妥善运用这种回忆,一个人才可以常探讨奥秘 来使自己完善,才可以真正变成完善”。灵魂可以回忆起理念的知识, 他解释说,这是因为灵魂在降人尘世之前就已经在非物质世界中看到了 实在的纯形式,获得了有关万物的知识,只不过在降入肉体之后又把它 遗忘了。所以当灵魂在物质的尘世生活中又一次看见这些同类的有形事 物时,便能回忆起那些已被遗忘的形式。“灵魂回忆”说的提出,与其 “理式”论哲学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人的灵魂之所以能窥见真理,就是 因为“人类理智须按照所谓‘理式’去运用,从杂多的感觉出发,借 思维反省,把它们统摄成为整一的道理。这种反省作用是一种回忆,回 忆到灵魂随神周游,凭高俯视我们凡人所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举头望 见本体境界那时候所见到的一切。”中国古代认为灵感的产生建立在长 期的文艺创作实践积累之上,是“积之在平日…‘已大其蓄”,“专意此 事,未尝少忘于胸中”与“机境偶触”、“得之在俄顷”的联结。注重 创作主题的主动性与性灵体验。袁守定《占毕丛谈》卷五《谈文》: “文章之道,遭际兴会,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顿也。然须平日餐经馈史, 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拈题 呲笔,忽忽相遭,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昌黎所谓有诸其中是也。” 创作者需要不断的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研究、分析去积累 个人的实践经验,积累越多,见多识广,灵感越有可能产生。除此以 外,还要“专意此事,未尝少忘于胸中”,才可“遇事有得,遂造神 妙”产生灵感。“机境偶触,得之在俄顷”,灵感产生于顷刻间的偶触, 即陆机所谓“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灵感是情思鼓动于胸怀而偶 至的,是外物与内心的感应触发的。 二、灵感的表现 柏拉图认为神灵凭附时出现的灵感,其具体表现为迷狂。“迷狂” 在希腊语中含义希腊语mania(迷狂)大意是疯狂,异常热心。具体有 如下含义:l、发狂、颠狂、狂乱。2、热情、疯狂,由于灵感而陷入狂 热状态。3、极度热情或兴奋,强烈的欲望或激情。希腊语entheos(灵 感)意思是充满着神,具体有下列含义:l、由神或其他超人力量的附 一到高潮时,非理性因素在创作中占主导作用,诗人的情感想象达到白热 化,往往会丧失平常理智陷入迷狂状态。执笔时意思源源而来。 中国古代讲究的“灵感”不像西方那样追求迷狂,而是强调虚静、 平和。最早提出“虚静”的是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 以观复”。“虚静”强调内向省察、理性,主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 人由于长期受儒道两家思想文化的教化与浸染,一方面接受的是‘温柔 敦厚’的诗教。另一方面汲取的是老、庄那种悠游自然、无欲无求的本 真思想,讲究心灵的平和。”刘勰已经在其文论巨典《文心雕龙》中旗 帜鲜明地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要求创 作主体在创作时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求,返归到一种清虚空静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去吟诗作文,才能与自然万物取得细微的感应,从而付诸 诗篇,成就璀璨文章。苏轼在《送参寥师》中说:“欲令诗悟妙。无厌 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清末词学家况周颐说:“据梧冥 坐,甚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派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 然开朗如满月。”(《惠风词话》)。中国古人强调在虚静清澈的审美状态 下,获得文艺创作的灵感。 三、“灵感”说差异的中西方文化反映 柏拉图的“灵感”说与中国古代美学讲究的灵感迥然有异,这在 定程度上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赐予的神秘 力量,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朱光潜先生曾谈到,“唯心哲学都是和 宗教上神的信仰分不开的。柏拉图的灵感说的最后根据还是希腊神 话”。早期的西方社会是商业化的宗教社会,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都 具有鲜明的商业性与宗教性。在西方古代社会,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 天然地带有浓重的“神”的色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中指出:“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 土壤……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 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 神话也就消失了。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 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 希腊艺术的素材”。马克思指出了神话的本质,实际上,希腊神话是 希腊艺术和哲学的共同源头。“古希腊时,一些哲学家偏爱用灵感、 迷狂、神灵凭附解释人们在创作及讲诵诗歌过程中涌现的激情、飞跃 状态,追根溯源,这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缪司、阿波罗、狄奥尼索斯三 位神祗的传说密切相关。” 而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基础之上,是宗法制度下 的农业社会,注重人本的思想,这种社会制度下的文艺创作与哲学思想 则更具有现实的人文关怀。在灵感的生发的理论阐述中,尽管固然常常 把“妙悟”比作“参禅”,从精神层面来考察灵感的来源,但更加突出 强调的则是“功夫”,换言之,灵感靠客观世界的诱导,更需要主观情 感与艺术体悟的升华。另外,西方的文论家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更具 身而产生的灵感。2、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强烈感情。3、感情激动的状 有哲学的理性思辨,而中国的文学家,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接 态,着魔或发狂。柏拉图认为,诗的灵感就是诗神凭附时的一种如痴如 受儒道家的熏染,更注重人的存在本身,注重道德的潜移默化。在文艺 醉、“失去平常理智”的强烈的情感活动。他在《伊安》篇中指出,如 创作上倡导“文以致用”的儒家,注重文艺的社会熏陶与道德教化的功 果诗人“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 能,道家则倾向于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自我情感实现。中国这两大影响 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指出有四类迷狂: 深远的思想流派带有浓厚的感性思维和经验主义色彩。中国古代文论家 预言的迷狂、宗教仪式净化的迷狂、诗神凭附的迷狂、爱情的迷狂。柏 注重长期实践与性灵体验,对于灵感说的阐述,更能反映文艺创作的本 拉图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并创作出真正的佳作,前提条件是 质和规律。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诗神缪司凭附到他的心灵,引领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灵感达 、一作者简介:索南卓玛(1990.1O一),藏族,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文秘。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