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orry about the result, first ask yourself if you are qualified enough, and the effort must be worthy of the result. When the time is in place, the result will naturally come out.同学互助 一起进步(页眉可删)
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
第一节不安全行为的生理因素 一、 视觉
人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80%以上,其余大部分是靠听觉来获得的。 1、 几种常见的视觉现象 暗适应(大约需20-30min) 明适应(1min)
眩光:当人的视野中有极强的亮度对比时,由光源直射或反射出的刺激或耀眼的强烈光线,称为眩光。
眩光造成的有害影响:使暗适应破坏,产生视觉后像;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减弱观察目标物与背景的对比度;观察物体时产生模糊感觉等。 视错觉:
线段长短错觉 平行线错觉 2、 视觉损伤及视觉疲劳
(1)视觉损伤 在生产过程中,除切削颗粒、火花、飞沫、热气流、烟雾、化学物质等有形物质会造成对眼的伤害之外,强光或有害光也会造成对眼的伤害。 研究表明,眼睛能承受的可见光的最大亮度值约为106cd/m2(亮度单位:坎德拉每平方米)。如越过此值,人眼视网膜就会受到损伤。300mm以下的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紫外线眼炎。紫外线照射4-5小时后眼睛便会充血,10-12小时后会使眼睛剧痛而不能睁眼;常受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白内障。直视高亮度光源(如激光、日光),会引起黄斑烧伤,有可能引起无法恢复的视力减退;低照度或低质量的光环境,会引起各种眼的折光缺陷或提早形成老花;眩光或照度剧烈而频繁变化的光可引起视觉机能的降低。
(2)视觉疲劳 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和精细作业的工作者,由于长时间看近物或细小物体,睫状肌必须持续地收缩,这将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引起睫状肌萎缩,使其调节能力降低。
长期在劣质光照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眼睛局部疲劳和全身性疲劳。全身性疲劳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肩上肌肉僵硬发麻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眼部疲劳表现为眼病、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此外,作为眼睛调节筋的睫状肌的疲劳,还可能引起近视。
3、 视觉的运动规律
① 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看到水平方向的东西,后看到垂直方向的东西。所以,一般机器的外形常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② 视线运动的顺序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进行。
③ 对物体尺寸的估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准确、迅速,且不易疲劳。 ④ 当眼睛偏离视野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率优先的顺序是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⑤ 在视线突然转移的过程中,约有3%的视觉能看清目标,其余97%的视觉可能是不真实的,所以在工作时,不应有突然转移视线的要求。
⑥ 对于运动的目标,只有当其角速度大于1’-2’时且双眼的焦点同时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才能鉴别出其运动状态。
⑦ 人眼看一个目标,要得到视觉印象,最短的注视时间为0.07-0.30s,这里与照明的亮度有关。人眼视觉的暂停时间平均需要0.17s。 二、 听觉
听觉的功能在于可以分辨声音的高低和强弱,还可以判断环境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
(1)听觉特性
A听觉绝对阈值频率20Hz、声压2╳10-5Pa、声强10-12W/m2为听阈。低于这些值的声音不能产生听觉。而痛阈声音的频率为20000Hz、声压20Pa、声强100W/m2 B听觉的辨别阈值人耳对频率的感觉最灵敏,常常能感觉出频率的微小变化,而对强度的感觉次之,不如对频率的感觉灵敏。不过两者都在低频、低强度时辨别阈限较高。另外,在频率500 Hz以上的声频及声强的辨别阈限大体上趋于一个常数。
C 辨别声音的方向和距离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两耳的听力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和时间先后之差可以判断声源方向。每差1cm,时间就差0.029ms,这个时间差足以判断声源的方位。另外由于头部的屏蔽作用,同样可以判断声源方位。以上两种方法,只有声源恰好在听者的正左或正右侧时才准确。其他情况下人会转动头部。 (2)听觉的掩蔽
一个声音被其他声音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只有提高该声音的强度才能产生听觉的现象称为声音的掩蔽。被掩蔽声音的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噪声对声音的掩蔽与噪声的声压及频率有关。当噪声的声压级超过信号20-25dB时,语言将完全被掩蔽;噪声对频率与其相近的信号的掩蔽效应最大;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应较大,反之则较小;噪声越强,受掩蔽的频率范围越大。 当噪声频率正好在语言频率范围内(800-2500 Hz)时,噪声对语言的影响最大。 三、 人的反应时间 1、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包括感觉反应时间(从信息开始刺激到感觉器官有感觉所用的时间)到开始动作所用时间(信息加工、决策、发令开始执行)之和。
一般条件下,反应时间约为0.1-0.5s,对于复杂的选择性反应时间达1-3s,要进行复杂判断和认识的反应时间平均达3-5s。
为了保证作业安全,一方面在机器设计时,应使设计的操纵速度低于人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应通过训练不断提高操作者的反应速度。 2、 减少反应时间的途径
一般来说,机器设备的情况、信息的强弱和信息状况等外界条件是影响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而机器的外观造型和操纵结构是否适宜于人的操作要求以及操作者的生物力学特性等,则是直接影响动作时间的重要因素。
① 合理选择感知类型(感觉通道)在各类感觉反应时间中,听觉的知觉反应时间最短,约为0.1-0.2s,其次是触觉和视觉。
② 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按人机工程学原则设计机器。 ③ 熟练的操作技术。 第二节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涉及的基本内容如下:
心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基本动力,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稳定的、经常地表现出来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个体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 一、 能力
能力指一个人完成一定任务的本领。影响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感觉、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等。
1、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感觉的升华。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是一个知觉、思维、言语等综合作用的智力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或集中。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记忆 4、思维
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实现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并转化为理性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括、判断和推理。 5、操作能力 二、 性格
性格是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中区别于他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是构成性格的基础。可归纳为冷静型、活泼型、急躁型、轻浮型和迟钝型5种。
安全教育的任务应包括,使劳动者养成一丝不苟、踏实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不断强化劳动者的原则性、纪律性、自觉性、谦虚、克己、自律等良好性格;不断克服粗枝大叶、得过且过、懈怠、消极、狂妄、利己、自满、任性、优柔寡断等这些易于肇事的不良性格。 三、 气质
气质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学方面的特点。它包括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外向型或内向型)等。人的气质不以活动的内容、目的或动机为转移。 人的气质分为下列四种:
多血质型: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 胆汁质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感强烈,易于冲动,心境变化距离。大多是热情而性急的人。
粘液质型:安静、稳重,情绪不外露,反应缓慢,注意稳定且难于转移。 抑郁症型:观察细微,动作滞缓,多半是情感深厚而沉默的人。
合理选择不同气质的人担任不同的工作:要求迅速做出反应的工作交给多血质型;要求有条不紊、沉着冷静的工作交给粘液质的人。 四、 需要与动机 五、 情绪与情感 六、 意志
坚强的意志品质主要是指意志的坚定性、果断性、自制性和横毅性较强。 第三节行为科学基本原理与人的不安全行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念头,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叫做激励。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为了弥补这种缺乏,就产生欲望和动力,引起并推动个体活动。需要(需求、期望、欲望)是激励的基础,是为个体感觉到并认可的激励力量。
行为科学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很多,与安全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有以下几种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发现,职工不满意的情绪往往是由工作环境,而满意的情绪通常由工作本身产生。于是他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为“双因素理论”。
所谓激励因素是指使人得到满足感和起激励作用的因素,即满意因素。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富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等。所谓保健因素,是指如果缺少它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包括企业的与管理、监督、工资、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等。改善保健因素、消除不满情绪能使职工维持原有的工作状态,保持积极性,但不起激励作用,不使职工感到很满意。 三、 期望理论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类行为的激发力量决定于人们所能得到的结果的预期价值与人们认为这种结果实现期望值的乘积。用下式表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这里激发力量表示人们被激励的程度;效价指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如何;期望值指根据个人经验估计的目标实现的概率。
弗洛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型,用以表示人们的努力与获得的最终报酬之间的因果关系。
该模型把激励过程分为3个部分,即要使激发力量最大,必须处理好以下3个关系:完成任务的期望值,即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之间的关系;获得报偿的期望值,即工作成绩与报偿之间的关系;从事某项工作本身的效价,即报偿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
工作成绩称为一级结果,即组织目标;报偿称为二级结果,即个人目的。对一级结果的激发的动力,还要看是否确信会导致二级结果,即事先能否看出工作成绩与报偿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关系被称作媒具。总之,人们之所以趋向于做出很大努力去达到目标,那是因为:他们能够完成任务;事先知道报偿的内容和得到报偿的可能性很大。 四、动机-报偿-满足模型
劳勒和波特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的激励模型。他们认为,努力取决于报偿的价值、报偿的概率和个人认为需要的能力。好的经验会影响个人价值体系和在今后付出类似努力的倾向性。 第四节群集行为与群集事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聚集成群,形成群集。在面临危险需要紧急疏散时,群集中的人们可能相互拥挤而跌倒、相互践踏,发生伤害事故。 一、 群集的一般行为特征 1、 步行参数
研究群集行为一般从研究步行开始。
群集的步速取决于人群的密度。群集密度小于1.5人/m2时,群集的步速等于走得慢的人的步速,即1m/s;群集密度大于1.5人/m2时,群集步速将更低。一般取1.5人/(m·s)为通过公共建筑物门口的群集流动系数;取1.3人/(m·s)为通过楼梯的群集流动系数。 2、 步行时的行为特征 (1)靠右侧通行 (2)左转弯 (3)抄近路 (4)按原路返回
根据上述行为特征,在设计紧急疏散路线时必须考虑符合人的习惯。 二、 群集行为与伤害事故 1、 成拱现象
群集自宽敞的空间涌向较窄的出入口时,除了出入口正面的人流外,许多人往往从两侧挤入,从而阻碍正面的流动,导致谁也不能通过。当拱突然崩溃时,人群突然移动,很容易失去平衡而被挤倒。 2、 异向群集流
十字路口、交叉路口处不同方向来的群集相互冲突、相互堵塞,部分群集停止前进,以及前进的群集受到折返回来的群集,也会造成阻塞、拥挤和混乱。也有相对前进的两股群集狭路相逢的情况(对抗群集流)。异向群集流之间相互冲突很容易造成踩踏伤害事故。 3、 异质群集流
当群集中的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步速向相同的方向前进时,群集的流动是稳定的流动。通常情况是,群集中有走得快的人,也有走得慢的人。每个人都按自己认为是最短的路线前进,就免不了相互干扰、阻碍或碰撞。造成一连串的跌倒和踩踏。 4、 群集中的恐慌
第五节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途径 一、 建立与维持对安全工作的兴趣
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建立和维持其对安全生产的兴趣。 1、 自卫感 2、 人道感 3、 荣誉感 4、 责任感 5、 自尊心 6、 从众性 7、 竞争性 8、 希望出头露面
9、 逻辑思考力,即理解的特殊能力 10、 希望得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二、 作业标准化和执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根据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的调查,下列3种原因占有相当比例:①不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②已知正确的操作方法,但为了快点干完而省略了一些必要的步骤;③按自己的习惯操作。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认真推行作业标准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作业标准与安全操作规程不同,安全操作规程只规定了作业人员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而作业标准化则具体规定了应该怎样做和怎样做的更好。 三、安全教育与训练 安全教育详见第七章第四节
安全技能训练应按照标准化作业要求来进行。
技能是人为了完成具有一定意义的任务,经过训练而获得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具有了高度的自动化和精密的准确性,便称为技巧。
技能的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训练计划注意事项:
① 要循序渐进,可分解动作。
② 在开始阶段可以要求慢一些,而对操作的准确性要严格要求,使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练习的进展,要适当增加速度,逐步提高效率。
③ 要正确安排练习时间。开始阶段,每次时间不宜太长,间隔可以短一些。随着技能的掌握,可以延长间隔,每次练习的时间可以延长一些。 ④ 练习方式要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