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 且行且思 ——2011期中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侯利梅
新课改风风火火的在武安一中展开了。现在,我坐上了课改的快车。在八月底,作为高一的我们(也是最后一批走进课改的教师),利用学生军训的时间,在高二陆续地听了王院生、李轶、王进晶等老师的课,我真正明白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含义。
在预习课上,教师分发下去导学案,指导学生有效地预习。当然,这样的预习也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放羊式的,例如,我们听王进晶的一节预习课,她是这样讲授的:导学案分发下去之后,教师告诉学生具体的预习任务,即知识梳理、字词解决。3分钟的时间,学生根据导学案把本课的文学常识以及课文背景熟悉了解;2分钟时间快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解决字词;之后,同学前后桌结对互相提问,有效记忆(这一阶段大概耗时3-5分钟)。接着,教师给出文本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0分钟时间学生自己再读课文,思考;15分钟小组讨论,并得出最后的结论。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检查。
如果说预习课上教师就是一根指挥棒,指引学生学习的导向。那么,讲授的课堂,教师就是一只鼠标,下边的学生是一个个的文件夹,鼠标点向谁,谁就得打开展示自己。同时,学生还要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
讲授课时,课堂是竞技场,学生是对决者,教师可以说是场外的教练。教师在告诉学生具体的教学任务后,学生就把上节课预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其他同学可以质疑,甚至推翻上一个同学的结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从这十多天的听课中,我简单的学到了课改的皮毛;在自己的讲课当中,我才真正意识到课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九月份,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我也走进了学生与课堂里。在传统与新课改中,我是侧重于后者的,我认为课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可是我却苦于不知道利用怎样的方式去改进课堂。虽然前期,我已经看到了课改的样子,在自己的课堂中,我从形式上对学生做了一个要求,积极抢答,小组加分;热烈讨论,课堂展示,小组加分。课堂是活跃起来了,可是月考成绩出来之后,两个班的成绩并不理想。换句话说,我的课堂不够高效,尽管学生有热情、有积极性,但学习的效果不尽人意。
经过在课堂上的亲身体验,再加上反反复复地去听走在课改前沿老师的课。我仔细捉摸、体会,渐渐明白:课改是需要给学生一个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前的培训。
我正在努力,课改在即,且行且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