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物理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学生普遍觉得“物理概念越学越多,定律、定理越学越乱,题目越做越难”。为之不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随之而下降,甚至有不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畏难和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提高授课教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首先可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节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和重要程度来安排教学节奏。一般说来,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重锤敲打”,从细从慢,节奏宜缓,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材中的浅易内容,次要部分,则“轻轻叩击,”节奏宜快,甚至有的内容可跳不讲。
其次,教师教学的语言要幽默,尽量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50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师生之间不存在情感上的台阶。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调节手段。适时的鼓励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潜能,鼓起学习的信心。许多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如果这位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心理更加放松。为此,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经常深入学生群中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
2 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如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课本中有许多的实验。充分利用好课本的实验,避免空洞的说教。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讲电功率、电路的串并联知识时,拿出两只不同功率的灯泡,一只是15W、一只是40W,问学生哪个更亮。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40W的更亮。然后把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反而15W的更亮些。给学生一个悬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例如讲惯性知识,把几个火柴盒摞好,用尺子迅速打出下面的火柴盒,上面的火柴盒会落在正下方的火柴盒上。
3 运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有些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但若借助实验手段,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手段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在做中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现在由于多媒体的介入,使得实验课有奇趣,并且不再是枯燥无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既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可见度,又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运转、接收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且无法进行实验观察,采用挂图进行讲解却是定态的,如果采用动画快放的方式进行,学生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天体在宇宙运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这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如果以动画形式展现在银幕上,学生放眼观之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些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感受物理过程、分析物理问题、理解物理概念,从而获得物理知识。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前,安排了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学习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前安排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光的全反射时联系在炎热的夏天的柏油马路上,有时从远处看去,路面显得格外明亮光滑,就像用水淋过一样。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课外实践活动是将物理教学生活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延伸。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自己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如学习力的合成分解以后可以让学生探究刀具的力学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后可以探究桥梁中的力学知识,学习电之后,可以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传感器的学习中,拿来了生活中的太阳能凉帽,并提出课题“如何在家庭中利用太阳能解决电力紧缺问题”。这些从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久而久之,学生自觉运用物理知识于生活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和增强,使物理和生活能融会贯通。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课程理论,不断的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就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