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3.水的组成
祁蕊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孙震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已有认识入手,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通过对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两个实验的分析,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问题、归纳方法,教会学生研究纯净物的方法有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以及物质分类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与上一版教材比较,新版教材把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放在了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后面,于是在教学目标上由原来的认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转变为通过对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两个实验的分析,教会学生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有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纯净物的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物质分类的方法。整个过程将知识的获取、科学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教育内涵丰富,学习情境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题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内容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已有知识和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学生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净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水的组成,学生通过第三单元学习已经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化学反应微观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元素种类不变,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本课题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微观过程的描述,学生依据对有微观世界的认识,归纳出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和物质分类的方法。在本课题的教学将促使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微观世界的物质以及变化有一定的三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的电解和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初步了解利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2、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分类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4、通过学习所给资料,体会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水的电解和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初步了解利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理论、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制定自我评析:
本节课坚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和“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已有认识入手,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通过对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两个实验的分析,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问题、归纳方法,教会学生研究纯净物的方法有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让学生参与给物质分类的过程,感知物质分类概念的形成依据,培养化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并且通过化学史的介绍,体会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生活动 已有认识: 水的物理性质 水的用途 水的净化 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知识走进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分类的方法。 回忆对水已有的认识 回忆已经了解的关于水的基本知识,并提醒学生多角度思考,进行归类。 教师将学生提出对水的认识分类板书,并进行补充。 环节二 通过氢气燃烧实验确定水的组成(化合反创设情境,历史上水曾经被看做一种元 素,直到18世纪末, 应确定纯净物的组成) 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最终认识了水是由氢元 倾听。 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体会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引导学生透过宏观分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今天我们将模仿前人,利用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两个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的组成的开始。 资料: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和装置、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验纯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氢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氢气燃烧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问题1: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2: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3:如何检验是否有水滴生成? 问题4: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氢气燃烧。 问题5:联系原子和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在火焰上方罩一干而冷的烧杯,观察有无无色液滴生成。 氢分子和氧分子生成水分子。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元素的关系,解释通过该实验是如何确定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板书: 确定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1、化合反应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确定水的组成(分解反应确定纯净物的组成) 过渡 科学家在利用化合反应确定了水的组成之后,又利用分解反应再次验证了水的组成。 类个数不变,而元素种类也不变。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析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入手探索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 体会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保持不变。 初步了解利用化合反应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和依据。 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观察现象,填写书80页表格。 【小组合作】 科学探究: 水通电后正负两极生观察现象,填写表格。 【小组合作】 已有知识:化学反应 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合作精神与协作意识。 成的气体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检验水电解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 水通电后正负两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问题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的电解。 问题2:联系原子和元素的关系,解释通过该实验是如何确定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板书: 确定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2、分解反应 燃着的木条检验氢气。 水通电后正极生成 氧气,负极生成氢气。 体会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保持不变。 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和依据。 环节四 幻灯片展示水的组成倾听,感受。 通过对水的组成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介绍水的组成发现史 发现史 环节五 纯净物的分类 创设情境:给出一些纯净物的化学式并要求学生按照元素组成分组。 总结并给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要求学生每类物质按照元素组成进行分培养学生的物质分类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观。 体会生活中和化学学科中物质分类的重要意义。 再举例。 介绍生活中和化学学科中物质分类的实例。 环节六 本课题小结 从知识、方法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
一、确定纯净物(水)组成的方法:
1、化合反应:2H2 + O2 点燃 2H2O 2、分解反应:2H2O 通电 2H2↑+ O2↑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物质分类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设计了充分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尤其感觉以下几点教学效果较好:
1. 将氢气的性质以资料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吸收、整合、提取化学知识的能力。
2. 通过水的电解和氢气燃烧演示实验的观察,学生能简明、扼要和规范地记录实验过程、条件、现象和结果,为接下来的问题分析和方法总结提供了实验依据。 3. 学生能根据问题,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提取相关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通过积极地观察、思考和不断地整合,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归纳出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具有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介绍水的组成发现史,让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曲折性,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5. 根据组成元素将物质分类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给物质分类的过程,感知物质分类概念的形成依据,体会物质分类在生活和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意义。
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串的提问方式、演示实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游戏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7. 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flash,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本节课存在以下不足:
1. 信息资料内容偏多,学生阅读、提取信息需要一定时间,而课堂上教师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偏少,使学生阅读不充分。
2. 结合已学化学知识,得出研究纯净物组成的两种方法的讨论时间应该更充分。并且应该练习几道相关的试题,深化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教师语言不够简练,代替学生活动偏多,学生活动不够充分。争取以后改进。 自我评析: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体现了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学生能简明规范地记录实验过程、条件、现象和结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对微观世界已有的认识,积极地思考和不断地整合,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归纳出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具有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4. 介绍水的组成发现史,让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曲折性,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5. 根据组成元素将物质分类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给物质分类的过程,感知物质分类概念的形成依据,体会物质分类在生活和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化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