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来源:爱玩科技网
方法交流 2O12-02 教师专业 文/金泽明 的途 一“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 长期坚持下去。而以写带读、带思,可以使自己的整体水平得到提 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知、情、意方面来分析,教师专业发 高。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书而不读书、写作,无疑是教师生涯中的 展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 大憾事。实际上,教师是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又在教学中提 业意识的健全,这是当前普遍认同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教师的 高研究水平的。只要我们想做一个专家和学者型教师,就必须用心 专业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 教研、用心写作。 个角度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一2.搭台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相关的平台,辅助教师 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 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 内因而起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归结为两条途径:一是自学,即 内因;二是搭台,即外因。 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 自学是途径,阅读、反思和写作等是方法。阅读是教师专业成 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 . 搭台是途径,举办培训班,组织教师基本功竞赛,组织教师外 出考察和学习,聘请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和作报告等是方法。 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模型是师范毕业生通过岗前培训成为人 格教师,人格教师通过岗位培训成为合格教师,合格教师再通过自 1泊学是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学与教育教学实践成长为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骨干 教师再通过自学与参与教改实践与研究成长为名师,名师再通过 带领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成长为专家和学者型教 师,甚至成为未来教育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 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 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 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对于我们广大 一近年来,我市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 类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方法,并取得了积 (1)岗前培训。(2)岗位培训。(3)结对 线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要不间断地阅读,阅读就是最好 极的成效。这些方法主要有:子。(4)学理论。(5)做研究。(6)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的备课。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个省市全面实施,为了 我们必 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 取得薪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他从认 须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水平高的老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真正 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 师, 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秀教师更接近。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 控,即反思。波斯纳先生与林崇德教授提出的公式均说明了反思对 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o1:226. 写作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提升。单纯地读与思考,都难以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残淡政 课教等 学习失趣的漱笈 文/范申艳 所谓兴趣就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 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理倾向的激发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如何激发 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而这些都来源于政治 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政治教学“乏味”关,是政治教育和教学中的 学习。” 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要 问题进行探究,并积累了一些初步作法。 一通过以上的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学生 感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了“想学”的信念。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提出一定的课题,让学 、导言课的妙用 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历来是一块没有多少甜味的“干: 饼”,再加上学习政治没有明显“实惠”,致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消:生自己去解答。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极应付的态度。导言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的思维能力,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中想解决而尚待解决的问 育,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把当前学习与未:题,想了解而尚未了解的现象,抛出富有启发性、思辨性、挑战性的 来理想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想-“包袱”,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问题情境和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学。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的导言课中,我启发学生说:“社会要发: 一如在教初三《思想品德》第八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展,四个现代化要实现,需要大量的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才,而一:的内容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 136—